近日,新浪微博在赴美上市之前,在微博上封杀了微信的公众账号的推广行为。此前,阿里在淘宝和天猫上也对微信进行了封杀,以报复之前微信封杀部分淘宝卖家账号的举措。此前,Facebook切断了俄罗斯互联网巨头Yandex的移动社交助手Wonder对社交图谱的访问,即使谷歌也在Google+封杀了Instagram等竞争对手。
“封杀”盛行,意味着众多互联网企业背弃了“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把商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遭到众多互联网草根阶层的声讨。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认为在商言商,“封杀”实际上是正常的商业竞争行为。抛开“封杀”行为正当性与否的争论,笔者认为,在我们这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年代,互联网商战本来就不可避免,而“封杀”这种杀伤性很强的竞争行为盛行,则意味着互联网企业认识到竞争对手的发展就意味着自身的损失,即竞争进入了“零和博弈”时代。
互联网发展初期,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等基本上采取了媒体属性的商业模式,互联互通是行业的基本规则,采用封杀行为只会自绝于用户,企业竞争比的是内容、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201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社交化、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锁定用户带来的收益越来越高,成本也越来越高,互联网企业共享用户的意愿已经不复存在:你获得一个新用户,就意味着我失去一个现实或潜在的用户。
在这种形势下,各大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地向封闭性的“生态”模式发展。原来在PC端的互联网巨头,千方百计也要打入移动生态圈,避免被关在外面。例如,谷歌开发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百度并购91无线,Facebook并购WhatsApp,等等。电商巨头阿里和社交巨头腾讯,则不断把支付、电商、物流、社交、广告和理财等各项服务绑在同一平台上,不断扩大生态圈,力图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最近阿里与腾讯在出租车打车软件APP市场上大打出手,“烧钱”数十亿,就是这种“零和博弈”最鲜活的例子。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互联网“零和博弈”的局面将会持续下去。正如移动通讯行业一样,锁定用户的“运营商”将会通过漫游费等各种方式从用户身上获得超额利润,直到消费者再也忍受不下去,推动监管方制定强制性的反垄断和互联互通政策。
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用户的利益出发,我们希望“封杀”行为越少越好,让互联网成为公平竞争的赛场,而不是弱肉强食的蛮荒之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