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日出西边雨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30日 来源:超天才网 作者:Cong 浏览量:2,226

最近一段时间,油价大幅下挫,市场对未来油价的预期也偏向负面,低迷油价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跨国石油巨头们纷纷通过控制开支、裁员、变卖非核心资产乃至并购整合以求提振业绩。全球石油行业的竞争格局处于大变革大洗牌的前夕,BP更是身处风暴眼的核心。自墨西哥漏油事件之后,BP一直未走出阴影,本轮油价暴跌对于BP来说更如同雪上加霜——利润下滑,市值缩水,市场上已经传出壳牌有意并购BP的消息。凄风冷雨中,人们不禁要问:“太阳花”还能绽放多久?

对于中国的石油公司来说,油价下降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中石化3月22日在国内“三桶油”最先发布年报,年报显示,中石化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2.83万亿元,同比减少1.9%,实现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474.3亿元,同比下降29.7%,破2008年以来净利润最大降幅。其中,受油价走势影响,2014年第四季度单季亏损37.4亿元,是全年业绩的主要拖累。

BP和中石化,一东一西的两家不同体制背景的石油巨头,第四财季都报出亏损,也都面临着突破困局的挑战。它们在纵横交错的各种潮流推动下将如何迈出下一步?又会不会因为共同的需要走到一起呢?

BP——向东走,向下走

BP的情况不容乐观。2010年发生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后,BP实施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剥离转让非核心资产,严控投资规模和内部挖潜,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BP的业绩一度有好转的迹象。但是2014年,随着油价大跌,BP再次陷入困境。2014年第四财季,BP出现亏损。公布结果显示,第四财季重置成本亏损为9.69亿美元。2014年全年,BP总体利润仅为121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了9.7%。这种困难局面预期还将越来越严峻:BP首席执行官鲍勃·达德利日前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国际油价保持低位可能还将持续3年之久才会回升,BP将做好相应调整;此外,BP已经在墨西哥漏油事件的法务和清理工作上支出超过400亿美元,而最新判决显示BP仍将面临137美元的民事赔偿,相当于BP全年资本支出的70%;BP在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有19.75%的股权,而西方国家对于俄罗斯的制裁继续对Rosneft业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总之,在三重因素的重压下,曾经风光无限的石油巨头BP一步步走向暗淡。近期,BP已宣布冻结8万员工2015年的基本工资,大规模裁员,削减资本开支200亿美元,延迟或暂停部分上下游业务。

BP向东走。据BP最新发布的《2035年全球能源展望》报告,2013-2035年期间全球能源需求有望增长37%,年均增速达到1.4%。其中石油需求有望以年均0.8%的速度增长。化石燃料到2035年在初级能源中的比重从2013年的86%降低到2035年的81%,但依然是能源的主导形式。而即使考虑到GDP增速下调和能源强度下降等因素,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两国仍然是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BP在结论中认为,全球能源交易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出现了能源由西向东流动的长期趋势。

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是能源消费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相对于OECD的成熟经济,这些市场为跨国能源企业提供了更大的价值空间。此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能源结构在加快调整,内部体制机制也处于持续变革过程中,对于跨国能源企业意味着价值空间扩张的新维度。

在能源由西向东流动的大趋势下,BP在全球的区域投资组合也随之出现调整,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发展的速度将会加快,从而更好地接近高成长市场。2014年BP比较重要的举措包括:宣布投资120亿美元开发埃及油气。根据相关条款,BP今后将加大对西尼罗河三角洲的天然气开采。对于财务上捉襟见肘的BP,如此大手笔的投资昭示了BP向东走的决心;另外,BP与中海油签署了一份长期液化天然气供应框架协议。双方约定,从2019年期,BP将从其全球液化天然气资源组合中向中海油每年供应多达150万吨的LNG资源,供应期限为20年。BP首席执行长达德利称,双方签署的合约价值约200亿美元。      

BP向下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BP在油价低位期并购了阿莫科和阿科后,便把战略重点向上游业务转移。而随着国际油价在2003年~2004年期间大幅上涨,上游油气收益贡献显著,更加坚定了BP建立上游领先优势的决心。但是,BP 为了抢占先机,主要借助了并购和剥离手段,发展道路总体看来比较激进。经常性的并购与剥离,一方面让BP 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在内部资源整合上,另一方面还压缩了BP日常成本支出,进而影响了公司整体运营质量。华尔街日报题为《BP——都是成本惹的祸》的一篇评论认为,BP 激进的扩张发展战略正是“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因素。

BP在饱尝了激进的上游战略带来的苦果之后,近期已经着手在下游布局以平衡上下游的发展,下游资产在BP总资产的比例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国际油价的下行,各大石油企业不得不收缩战线,减缓上游投资,BP也必将加快这种结构调整力度以缓解油价下行的冲击。同时,为了建立下游优势,BP的下游运营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即:更加重视与需求高速发展地区的市场的联系,而不是片面强调炼油效率和成本领先。

BP在中国的战略转向成品油零售。2015年年初,BP 中国区总裁陈黎明卸任,而杨恒明正式履新,这有可能预示着BP将调整中国区的战略方向。

梳理前后两任BP中国区总裁的简历,我们可以发现:陈黎明于2009 年出任BP 中国区域总裁,在进入BP 之前,曾经任职南非沙索公司中国区域执行副总裁,在清洁能源工艺以及技术研发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外界当时认为陈黎明掌管BP 之后将向替代能源领域发展。但事实上在其任职期间,BP通过将特变电工所持股权无偿转让退出太阳能领域,而在天然气生产和进口、加油站零售业务、润滑油生产和销售、液化石油气市场销售以及航空燃油供应等方面均有加强。随着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全面开放,BP在广州、浙江建成的合资加油站已经超过1000 余座。梳理杨恒明的履历则发现,杨恒明上任之前在BP 伦敦总部担任下游业务板块管理流程精简总监,而BP 以往在中国合资建设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均出现过杨恒明的身影。此番管理层更替可能意味着BP 在中国的主攻方向将调整为成品油零售。

中石化——向西走,向上走    

中石化当前的亏损是财务性亏损。中石化当前的亏损是炼化产能结构性过剩以及消化前期高成本原油导致的财务性亏损,此外,还包括部分政策性亏损。从经济性质看,油价长期走低有利于降低炼化环节的生产成本。2015年2月3日,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发表意见:面对油价波动的冲击,中国“三桶油”上游业绩会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上信用质量稳定,对于油价下降均具有良好的财务弹性,被穆迪公司给予Aa3的评级,展望稳定。针对中石化,穆迪进一步指出,中石化在“三桶油”中具有最大比例的炼化和营销资产,这在低油价环境中是一个相对优势。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石化炼化、营销和加油站业务比重最大,在当前正在推进的油气体制机制改革中也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因为这一环节被认为是在石油产业链中最适合向社会资本开放、引入竞争机制的一个环节,可以说,中石化在“三桶油”中最具备油气领域改革先锋的潜力和素质。油气领域的改革不仅能充实中石化的资本,还将极大地释放中石化的价值创造能力。中石化去年已经通过出让部分下游加油站和营销业务股权获得上千亿现金,接下来将进行一系列战略转型举措,包括绿色低碳战略和“能源互联网”战略,等等。稳定的信用质量、充裕的流动性、令人眼花缭乱的转型战略,为中石化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抹抹亮色。

中石化以退为进。 2009年-2013年期间中石化的并购活跃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期间,中石化大踏步“走出去”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密切的联系。金融危机使得油气资产价格走低,不少跨国油企抛售和剥离非核心资产,通过战略收缩和削减成本开支改善财务状况,客观上造成低价并购机会增加,而中石化借机推进资源战略的海外布局,特别是补上上游短板。正如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罗佐县所说:“中石化近年来发展战略的一大变化就是,打造上游长板。中石化国内油气资源的开发潜力有限,海外是实施该战略的重要途径。”

2014年,国内“三桶油”的海外并购大幅放缓,全年新项目并购金额总计不到30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近90%。2014年,中石化唯一一项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本已签署了并购协议,但是最终因双方的商务纠纷很可能化为泡影。

国内“三桶油”的海外并购锐减现象令人瞩目,这不仅与其以往积极的海外并购姿态形成反差,而且与全球油气上游并购市场极其活跃的大背景形成反差——2014年国际油气上游全年并购交易额超过2100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北美地区是全球油气并购最为集中的地区。业内对此进行了种种解读。例如,高盛中国投资银行部总裁朱寒松总结了三大原因:其一是反腐,但这不是最重要因素,其二是大型国有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的海外战略布局、整体资产组合进行反思,其三是大型国有石油公司开始开始去杠杆,压缩资本性投资。

2014年海外投资停滞现象应该被理解为中国油气行业改革转型时期的暂时调整和震荡。以反腐为例,短期看,确实对国有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并购产生了一定冲击。2014年5月,原中石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总经理薄启亮被调查后,中石油在加拿大收购道沃油砂矿交易就一度延搁。在反腐高压下,国有石油公司在资本支出上会更加谨慎,任意的、冒险的、不讲绩效的投资行为受到极大的约束,也是导致海外投资动力暂时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反腐的作用在于系统性地清除盘根错节的腐败利益集团,并借此启动油气体制改革和对大型国家石油企业进行重组转型,反腐本身不是终极目标。

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战略与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目的具有一致性。国际能源市场向来是一个寡头竞争的市场。中国作为能源需求大国,能源对外依赖度大,却长期以来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缺乏定价权,缺乏有能力参与国际寡头竞争的跨国石油公司。从落实“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战略出发,中国政府有必要利用大变局中出现的机遇,积极推动国有石油公司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石油公司转变。而傅成玉具有引领国有石油公司进入一流跨国石油公司阵营的情怀,他主张,企业竞争力和能源效率才是一国能源安全的根本保障。面对大洗牌时期的海外投资并购机会,从中石化自身培育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中石化也不会视而不见、无动于衷。2014年的低调也许意味着,中石化正在以退为进,为海外投资积蓄势能,夯实基础后再合众连横,当前国内的转型重组是中石化国际化战略的前奏曲。

中石化向西走。国际能源署(IEA)2011年和2014年分别提出了两份研究报告作为长期跟踪研究中国国有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研究成果。IEA发现,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实际的海外投资并购中,“三桶油”的决策主要受到自身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商业利益的驱动。这一点,与西方社会固有的认识相反。“三桶油”在并购海外油气权益和资产后,没有把油气输送回中国,中国政府也没有设置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必须将权益油气进口的配额限制,而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关于海外权益油气营销的决策基本上是建立也是在自身商业利益的考量之上。

IEA在研究中,发现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战略的一些重要变化,其中之一是向具有稳定地缘政治的国家转移。这种区域投资组合“向西走”的趋势在2009年之后越来越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原先海外投资比较集中的苏丹、伊朗、伊拉克等中东、非洲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不断上升的政治不确定性和“国家资源主义”。例如,南苏丹独立、伊朗的“核危机”、阿拉伯之春等政治事件仍然在继续发酵,在这些区域中国油企拥有油气田资产,不仅自身运营风险极大,也让中国政府面临两难。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不干涉主义”,但是由于在这些国家拥有大规模的油气田资产,并需要对处于危机中的中国油企施以政治援助,最终难以在各种政治冲突中坚持“不干涉主义”原则。因此,中国国家石油公司从2009年之后,海外投资战略逐渐“向西走”,增加了在OECD等政治经济稳定国家的投资比重。

目前,随着油价下跌,可以遇见传统产油国的经济将下行,政治风险还有进一步放大的可能性。由此可以预期,中国油气企业的海外投资还将继续“向西走”。此外,以往在经济不发达资源国家投资,多存在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海外经营运作需要寻求特定利益集团的庇护,很难与腐败摆脱干系,在当前的反腐风暴中,显然还是回避为上。

以下是中石化2009年以来的跨国并购和战略合作,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向西走”的趋势:

2009年,中石化和中海油购以1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马拉松石油公司在安哥拉的32号区块20%的权益。

2009年6月,中石化以88亿美元购买了瑞士Addax石油公司100%的股权。

2010年4月,中石化以46.75亿美元购买了康菲石油位于加拿大的下属油砂企业Syncrude 9.03%的权益。

2010年10月,中石化以71亿美元购买了西班牙的石油企业Repsol在巴西的子公司40%的权益。

2011年11月,中石化以52亿美元购买了葡萄牙石油企业Galp Energia在巴西的子公司30%的权益。

2011年12月,中石化以29亿美元购买了位于西部的加拿大的油气企业Daylight Energy。

2012年1月,中石化在沙特阿拉伯与Saudi Aramco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沙特阿拉伯西部的Yanbu工业城建立了精炼厂,中石化持有该项目32.5%的少数股东权益。

2012年1月,中石化以22亿美元与Devon能源公司达成一项交易,购买了这家美国油气生产商在五块页岩油气田近三分之一的权益。

2012年7月,中石化以15亿美元购买了Talisman在英国北海的经营业务49%的权益,占Talisman全球产出的14%。

2013年2月,中石化以10.2亿美元的代价获得Chesapeake能源公司位于俄克拉荷马的Mississippi Lime总计85亩的油气田的50%权益。

2013年3月,中石化通过新成立的一家国际合资企业从其母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购买了总计30亿美元的海外油气资产,这些海外资产位于哈萨克斯坦、哥伦比亚和俄罗斯。

2013年6月,中石化以15.2亿美元从马拉松石油公司购买了其位于安哥拉的一块油气田10%的权益,使得中石化在安哥拉31号区块的权益从5%上升到15%。2011年,中石化以983百万美元从道达尔公司购买了该区块5%的权益。该区块目前由BP经营,此次交易使得权益份额上升,为中石化带来了每天近14600桶石油。

2014年,中石化收购了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Lukoil)所持有的哈萨克斯坦CIR公司50%股份,获得了4个油气项目的开采权益。但是2015年2月,卢克石油(Lukoil)表示,中石化在交易中出现违约,目前与中石化未完成的交易已在伦敦进入仲裁程序。

中石化向上走

中石化对上游资源极度渴求。这家传统上以中下游为主的石油巨头,一直在“力争上游”。

促使中石化“力争上游”的一个因素,是国内中下游面临的特殊产业环境——国内下游炼化领域的产能严重过剩。近十年来,中国炼厂炼油能力增长翻倍,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但是,闲置炼能数量巨大,产能过剩问题明显。随着规划中的天津、广东湛江、揭阳,云南昆明等地的大型炼油项目陆续启动,国内炼厂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另外,由于国家日益重视雾霾治理,中石化对于油品升级的投资力度也必须持续加大,但无论在油品升级上如何努力,可能还是很难跟上公众以及政府的预期。石油中下游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如上游,在当前的产业环境下,中石化在中下游的经营利润很难得到提升。

促使中石化“力争上游”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需要。无论国内外,一体化是石油巨头共同具有的特点,纵向一体化有利于缓解石油行业极其突出的商品价格风险。同时,对于所有的石油巨头来说,上游为王,如果不能在上游建立资源优势,不仅原油供给存在风险,中下游的成本优势也很难确立。

从中国石化近几年的财报可知,这家以中下游为主的传统石油巨头,正在“向上走”。例如,中国石化2013年上游勘探开发事业部的经营收益为548亿元,与中下游的炼油事业部(经营利润86亿元)、营销及分销事业部(经营利润351亿元)、化工事业部(经营利润约9亿元)与本部(亏损34亿元)相比,无疑利润最大。2012年,这一系列数字是:勘探开发700亿元、炼油亏损114亿元、营销及分销427亿元、化工12亿元、本部及其他亏损24亿元。2014年,上游勘探开发在油价低迷的行情中受到影响,但依然是中石化盈利能力最强的资产。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傅成玉提出要“推进上游板块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另还提出,在将要进行的混改中外部投资者的新资金将被用来调整资本结构。

2014年,中石化针对下游销售板块启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据中石化以往的战略路径,预计中石化混改之后将会进一步向上游发展,而在上游投资方向中,页岩气叫好不叫座,主攻方向更可能是海外上游资源。

一个向西向上,一个向东向下,中石化和BP可能“在一起”吗?

中石化和BP“在一起”的可能性。中石化的炼化和营销直接和世界上油气消费潜力最大的中国市场对接,但是在上游勘探开发与油气储备、国际化和风险管理方面与跨国石油公司第一阵营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而BP在上游勘探开发环节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但由于聚焦于上游业务,受事件冲击和油价波动影响极大。尤其近期的石油价格暴跌使得上游业务成为BP的软肋,BP将被迫发展下游资产,在炼油和营销上向石油需求中心靠拢。

从双方的商业利益看,中石化和BP“在一起”是双赢战略。相对于其它并购传闻,例如:中石化和其它两桶油的合并、BP和荷兰皇家壳牌的合并等,所创造的协同效应该是最大的。从中石化的角度看,BP的品牌、声誉、在国际油气行业的核心地位、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系能够成为中石化构建跨国石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有利于优化中石化的海外投资区域组合,增加海外投资组合中OECD国家的油气资产比例,防范传统产油国政治风险加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利于中石化在治理结构上由传统国家石油公司(NOC)转型为跨国国家石油公司(INOC),更好地发挥中石化管理层的决策自主性和企业家精神,突破国内油气体制机制困局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从BP的角度看,BP也将弥补在炼油资产上的短板,特别是更加接近能源需求的中心,接近需求潜力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者,这无疑在低油价环境中成为BP价值创造能力的持续源泉。如果BP做出这种选择,不仅能一举摆脱当前的经营困境,也必将重新走向辉煌。

目前,这还只是一个梦。在梦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万重关山。即使从商业利益看,合并对于中石化和BP都是有利的,但油企巨头之间的并购首先取决于各种政治和社会因素的权衡,其结果取决于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讲到政治,又有谁能用现有的信息和逻辑进行预测呢?中石化如果和BP合并,将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设想也总算接了地气。但是合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政治问题包括:“中国威胁论”会不会进一步发酵?美国会允许中国有机会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作用吗?英国会允许大英帝国的“太阳花”就此凋零吗?而中国有没有足够的魄力和能力应对由此引发的政治风险?中石化有没有能力承担起作为一个新型跨国国家石油公司所肩负的责任和风险?中石化的国有体制背景和官僚化运行机制将对合并以及合并后的整合和运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既然是梦,就让我们在梦的诗意中沉醉:阴阴晴晴四月天,东边日出西边雨。花开荼蘼君且住,缘深缘浅问纸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1 0 0
有话要说  人讨论    2,226 人阅读
发表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