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欧美,让我国以出口为主的浓缩果汁行业苦不堪言。尤其近三年,收入连续下滑,利润快速蒸发,作为浓缩果汁行业的重要一员,海升果汁也不得不回到十字路口,重新对未来战略方向做出判断。激进派可能认为,海升果汁应该走出上游、入主终端,因为浓缩果汁行业已经几乎无利可图,获取终端价值才是最好归宿;保守派则可能认为,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异常,进入终端根本无处立足,不如固守上游、稳坐江山。面对这“进难攻、退难守”的局面,海升果汁应该如何选择呢?
固守上游,真的无利可图吗?
在整个果汁产业链上,浓缩果汁行业的确是个“微利”环节。企业年报数据显示,在2005年-2014年的这10年间,海升果汁、安德利果汁、国投中鲁等浓缩果汁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分别是23.43%、21.24%、20.96%,平均净利率分别是2.93%、10.73%、-0.45%。相比之下,处在下游的果汁饮料企业要优越得多,如汇源果汁的平均毛利率和平均净利率分别为32.82%和7.01%,此利润水平差不多是浓缩果汁企业的1.5倍;而经营饮料品类更多、市场覆盖范围更广的可口可乐公司,平均毛利率和平均净利率分别达到62.83%和20.82%,更相当于浓缩果汁企业的3-5倍。如图1和图2所示。
不仅如此,浓缩果汁行业的利润水平还极不稳定,总是大起大落。近三年来,受到欧美市场需求低迷与原料成本持续上涨的双面夹击,浓缩果汁行业集体坠入谷底。国投中鲁表现最差,2014年营收8.78亿元,亏损1.11亿元,与2011/2012年财绩最好时相比,降幅分别达到41.43%和346.67%。安德利果汁相对略好,2014年营收8.44亿元,净利0.58亿元,但与2011年相比,也有35.82%和72.38%的财绩下滑。海升果汁年报显示,2014年营收12.87亿元,净利0.23亿元,但仔细追究可以发现,这里实则包含了0.89亿元的政府补助,若将其扣除(亏损约0.66亿元),不仅与2011年相比,财绩降幅高达38.89%和140.49%,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成为其连续亏损的第三个年头。
难道浓缩果汁企业就不会走出低谷吗?答案是肯定会。但即使走出低谷,对海升果汁而言,在利润上也难有突破。这里不妨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这个问题。
海升果汁的利润水平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销量、价格和成本。从销量来看,未来还有一定增长空间,显而易见,除了欧美市场的自然恢复,将主要来自新兴市场(重点是亚洲)的潜力释放。价格方面,未来可能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因为纵使需求增长可带来成倍的提价拉力,在行业集体中,也会轻而易举地被余下50%-60%的生产能力、以及不可避免的议价弱势所抵消。对于成本,在土地、人力愈发稀缺的未来年代,只会升高,不会降低。结合图3,由海升果汁营业总收入与营业总支出的变化可知,目前其成本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其收入变化速度,这就意味着海升果汁的利润确实在越变越薄。
入主终端,真的无处立足吗?
2012年前后,源于金融危机的尾声波及和健康消费的积累发酵,我国果汁饮料行业基本告别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转而进入低速增长的“平凡世界”。对于全品类的软饮料企业而言,如可口可乐,这可能是一件坏事,因为就像碳酸饮料业务收入在日益减少一样,其低浓度果汁饮料也可能迟早不再受到市场欢迎。但是对于单一型的果汁饮料企业来说,如汇源果汁,则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在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之前,其毕竟先发制人,提早占据了这一细分领域的半壁江山。
那么对于海升果汁这样一个潜在的新进入者而言,又当如何呢?也许这里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
先说低浓度(25%浓度及以下)果汁饮料市场。目前这一市场占到整个果汁饮料市场份额的80%,但是品牌多元、市场分散、竞争白热,有相对主导地位的是可口可乐(美汁源、酷儿,市场份额31.5%)、康师傅(每日C,市场份额25.3%)和统一(鲜橙多,市场份额21.1%),其他单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均不足6%。可能有观点认为,海升果汁在这一市场立足难度很大,因为与主导品牌相比存在不可逾越的品牌劣势。单从品牌角度来讲,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已有研究显示,像低浓度果汁这样信息获取难度和成本都很低的产品,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往往会表现出“多品牌偏好”,也就是在高频次购买一款果汁饮料的同时,也会高频次购买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参见图4(以奥利奥饼干为例,其高频率购买者在为其贡献60%销售额的同时,将自身另外3/4的饼干开支都贡献给了其他饼干品牌)。这也说明,可口可乐、康师傅和统一能在众多品类中脱颖而出,品牌只是一个方面,但并不是个中关键,重要的还应在于产品本身和其强有力的营销体系。
再说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目前这一市场只占到整个果汁饮料市场份额的20%左右,但形成的是近似双寡头的市场格局。在中浓度(25%-99%浓度)果汁饮料市场上,汇源果汁以42.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农夫山泉(农夫果园,市场份额28%)暂居第二;在100%浓度果汁市场上,排名前两位的则是汇源果汁和味全,市场份额分别为56.5%和23.8%。单从产品角度来看,作为国内领先的浓缩果汁(即水果浓缩液)供应商,海升果汁要转化成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即浓缩果汁复原液)供应商,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要想真正在这一市场上立足,其面临的棘手问题则不只是如何补充自身短板或打破他人垄断,而更多是如何与汇源果汁一起尽快释放市场潜力,把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做大。正如因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才有碳酸饮料的辉煌;因有统一和康师傅,才有即饮茶的风靡;因有王老吉与加多宝,才有凉茶的突起;在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是不是还少了一个“汇源果汁”?
海升果汁,应该如何选择?
自2008年出现原料涨价风潮和2013年发生“烂果门”事件之后,无论是上游浓缩果汁企业还是下游果汁饮料企业,都在寻求将上下游打通的出路。相比之下,下游企业反应更加敏捷。2008年,为了稳定上游浓缩苹果汁的供应,统一增购安德利果汁股权至15%;2013年,为了放大上下游业务协同效应,汇源果汁垂直整合上游果浆及浓缩果汁生产商(39亿元全资收购中国汇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全产业链果汁企业。海升果汁似乎反其道而行之,2013年全面收购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将业务向上游水果、蔬菜及花卉的种植和销售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在下游则未有任何动作。
对于专注原料供应的上游企业来说,转战下游、入主终端,的确不仅有损于产业链的分工效率,而且自然会面临市场、渠道、品牌、资金、人才、经验等各种各样的难点问题,但是在产品技术不成问题的前提下,只要企业的管理与运营团队精进、稳固,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可以寻求方式来解决的。目前正值果汁及果汁饮料行业的整合发展时期,尤其是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潜力快速释放的前期,可口可乐、康师傅、统一等饮料巨头正在对中高浓度果汁饮料市场蓄势待发,也在对上游浓缩果汁企业垂涎欲滴,倘若海升果汁放弃在这一阶段进入市场终端,很有可能会错过良机,未来或许要么在浓缩果汁领域节俭度日,要么不得不被某家饮料巨头低价收入囊中。
所以若不想被低价收购,入主终端应该是海升果汁相对更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