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汽车论坛看自动驾驶未来之路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31日 来源:超天才网 作者:黄瑶 浏览量:852

 

2017年5月14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主办的国内顶级汽车论坛——第六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隆重举办,受世界汽车组织(OICA)大力支持,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也受邀参与。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创新驱动、品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新趋势”,通过探讨交流,共议汽车产业发展大事,共谋产业发展未来。其中,主题论坛三:“自动驾驶将如何改变人类生活”受到了一众热议,可见无人驾驶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所谓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汽车,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自1987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通过传感器自动导航的无人驾驶汽车后,越来越多的具有前瞻性的公司都将无人驾驶作为公司研发的重要领域。比如依靠互联网起家的谷歌,利用自身在云计算、数据分析和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从2009年至2016年底,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行驶里程已经突破322万公里。7月5日,我国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开着与博世合作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上五环测试的新闻,也赚足了大众的眼球。

 

 

那么,无人驾驶汽车的智能化到底比传统汽车好在哪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第一,安全性增加;中国目前每天在交通事故中现场死亡的是118人,间接死亡人数每天是450人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而造成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为失误。无人驾驶汽车利用传感器和电脑系统代替人为感知进行预判,全方位地“看见”周围环境,上文提到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300多万公里的道路测试,共计16起事故,皆无人员伤亡。第二,交通拥堵缓解;无人驾驶汽车可有效降低事故率,自然因车祸造成的道路拥堵状况就将得以改善。据KPMG报告显示,无人驾驶汽车可帮助高速公路容纳汽车能力提高5倍。第三,减少空气污染。造成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约30%来自汽车,无人驾驶汽车在加速、驻车及变速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燃油效率,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无人驾驶汽车每年帮助减少3亿吨温室气体排放。

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业界把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驾驶员辅助,车辆在行驶中提供必要的采集信息,包括车道偏离警告(LDW)、盲点报警系统和定速巡航等,这一阶段司机依旧是操作主体。阶段二为半自动驾驶,系统会在驾驶员得到警告不执行时强制执行,可作为备用系统完成驾驶,如紧急制动(AEB)和紧急车道辅助(ELA)。第三阶段是高度自动驾驶,是最贴近理想意义上的无人驾驶,电脑控制系统作为驾驶主体,把人类带入科幻电影般的未来世界。

目前,“未来之光”——无人驾驶汽车想要变为现实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急待取得突破。简单来看,无人驾驶汽车的原理无非就是通过传感器感知路况和周边情况,然后传输到CPU进行情况判断发出指令,再通过电传系统将指令发送给机械装置,例如介入转向架和油门等,最后车辆做出相应动作完成指令。后几步技术已经趋于完善,而且无人驾驶汽车在未来基本都是纯电力汽车,在操纵难度上小于传统的机动车。技术的难点就在前两步:一是传感器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传感器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走在最前列的谷歌使用的是激光传感器,对距离以及突发情况的判断非常准确,但成本非常之高。相比之下,较为低廉的光学摄像头在图像识别、距离和速度的判断上可靠性不强。二是人工智能,人能轻易识别出道路的交通标识,如交通灯,限速牌,同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但这对于机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别说是随意过马路的行人,共享单车和呼啸而过的外卖电动车。因此,视觉系统和图像识别领域的技术还需完善研究,

另外,地图定位系统也给无人驾驶汽车落地带来了不少阻碍。目前民用的GPS定位精度远达不到无人驾驶的要求,GPS官方规定民用定位精度为“<10m”,更高精度的GPS只能通过差分完成。差分的原理很简单:设置一个固定基站,固定基站校准位置,再将信号传递给车载设备,车辆在接受到基站信号和GPS信号后差分获得。但是每一个基站有效范围至多30公里,解决GPS精度问题也是困扰业界的一大技术壁垒。

李彦宏说:“智能汽车将更像有轮子的电脑。” 人工智能必须突出一个“人”字,要用“人工”去统率“智能”,让“智能”服务于“人工”。回顾历史,在不可思议的探索之路上人类从来都是奋勇向前,扫码支付、扫地机器人、VR等技术应运而生。同样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也将推动新科技的诞生,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道阻且艰,却触手可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1 3 0
有话要说  人讨论    852 人阅读
发表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