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很难走向合法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3日 来源:超天才网 作者:吴慧曼 浏览量:3,422

2014年下半年,美国学霸Uber率先来中国开疆拓土,中国新贵滴滴快的迅速砸钱对抗Uber,本是稳扎稳打的前辈易到和神州也按耐不住,纷纷选择高调强势介入,一时间各种专车APP漫天飞舞,专车服务业务在各大城市全面爆发。似乎这场“出行革命”来的有点突然且异样,不禁让整个出行行业出现了些许乱套,私家车司机固然拍手叫好,出租车司机则积怨成恨,政府监管部门是亦管亦不管,只有最讨巧的出行乘客,怕早已被用不完的优惠券冲昏了头脑。

专车争论的焦点在于合法化。似乎所谓群众的意见都一边倒向了应该合法,因为专车可以补足出租车的缺点,因为专车可以让出行乘客不再成为寒风中苦等的路边人,因为专车可以成就中高端人群出行的体面。这都不可否认。但是经过几轮“口水战”,冷静的思考下来,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前的专车其实并不是传统印象中那种纯粹的专车,专车的合法化也不是一个“合法”或“非法”就能说得清。肯定的是,现阶段专车走向合法化还无比艰难。

 

 

 

究竟错的是车还是法?

传统意义上,专车并不算是新鲜事物,有些汽车租赁公司很早就开展了机场接送机服务,其实这就是一种专车服务。专车,顾名思义,是专门为某人或某事而特别开行的车,其本就该是出行可选消费的一部分;但与普通出租车不同,专车的车型应该更高端、服务更全面,计价自然也不那么低廉。

一个租赁公司,一个劳务公司,一个车主,一个专车软件平台,互联网+在将四方捆绑在一起而创造出新出行模式的同时,也给专车套上了一件炫彩的外衣。专车不再那样“高大上”,专车几乎变得能让任何出行乘客都支付得起,因为互联网+专车服务的核心力量不是垄断资源,而是“共享经济(公平有偿地共享一切社会资源)”。但是,平民化的专车也把挂靠车、私家车、乃至原有的“黑车”等都一股脑儿地放了进来,这就终究无法否认其触碰现有法律红线的事实。

所以问题的争端在于车;但是,更在于法。作为公众出行服务的组成部分,专车车辆和司机的可靠性应该是必须的,这不违法理,也不违情理。然而目前,关于专车车辆和司机的可靠性评判出现了两个声音。旧体制认为,营运资质是衡量可靠性的唯一标准,出租车也好,专车也罢,只要使用的是营运车就是合法,否则都是非法。新模式则认为,单凭营运资质来判断可靠性未免过于狭隘,互联网+可以有充分的数据、有对称的信息,即使采用了没有营运资质的车辆,只要各方信息足够透明,合理不合法的事情终归会变成合理又合法的事情。如此看来,车还只是表象,对车辆合法性判定的标准差异才是双方最大的分歧。

客观来讲,两种声音各有道理,也各有缺陷。新模式将社会闲置的车辆资源整合了起来,的确使解除旧体制下层层积累的车人矛盾有了转机,就如北京,6万多辆营运车辆和2000多万人口数量(按1/5的比重每天往返出行一次计算,平均每天出行次数还有800万次),供需差距确实过大。但新模式对挂靠车、私家车、甚至原有“黑车”的过度使用(据报道,Uber、滴滴快的、易到等私家车占专车总量的比重高达90%),在平台信息尚未达到预想充分程度之前,也的确不像旧体制那般具有可控的安全保障,且不提出现安全事故该如何问责及处理,只看各路私家司机“见补贴则蜂拥而至、见责任则望风而逃”的行为表现,说其与“黑车”无异,也不足为奇。

“非法专车”是非用不可吗?

根据当前法律,专车服务有合法的部分,也有非法的部分,这其实没什么好争辩的。然而,无论相关部门如何打压,媒体舆论如何批判,似乎都没能阻挡“非法专车”的大量涌入。难道不是不想合法,而是“合法专车”根本行不通,从而对“非法专车(主要指私家车)”非用不可吗?答案是,确实如此。

出行市场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是一个有着近乎刚性需求和巨大空间的市场,因为准备上班或外出的人们,通常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矛盾在于,旧体制下出行车辆的供给是过于稀缺的,因为在运营资质审核和牌照发放环节就严格控制住了车辆数量;同时由于过程中高额份子钱的收取,本身更具灵活性的出租车司机也在部分路段上失去了载客动力。所以,出行市场的需求总是远远得不到满足。

互联网+专车服务的全面爆发,正式改变了出行市场这一扭曲的供求关系。过程中,疯狂的“烧钱大战”固然重要,但实质其只是提高了车主提供载客服务的积极性,因为原本不太赚钱的路段可以用补贴奖励来对冲。而“非法专车”的引入,形成对车辆供给数量的补充,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出行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的问题,因为这切实地改变了供给。倘若隔离掉私家车辆,只保留有营运资质的部分,纵使采取更大的补贴力度,让车主对抢单更有动力,“车不敌人”恐怕也于事无补。

另外,专车市场已经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如传统车辆租赁公司神州也参与其中。对于滴滴快的、Uber等而言,从垄断势力中夺取“合法专车”资源不太现实,自购车辆变成车辆租赁公司又不划算,那唯有整合闲置在社会上的“非法专车”资源才可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

启动“非法专车”,不仅能获得充足的车源,伴随“滴滴快车”、“人民优步”等平民专车服务的推出,其还泛化了专车的概念。专车并不等于豪车,专车就是你能随叫随到的车,加之减免起步价、优化里程价、发放专车券等优惠条件,其能成倍扩大受众群体,这样原本小众的专车市场可以瞬间向大众市场平移。除此之外,也只有依靠“非法专车”,才能形成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因为除了省去车辆购置费用,车辆折旧、维修费、保养费等也一概不需要专车服务平台承担,也就是所谓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而在这一点上传统专车服务公司很难实现。

“非法专车”能洗白身份吗?

“非法专车”是滴滴快的、Uber等的杀手锏,其不断叫嚣让“非法专车”合法化也是自然。但是专车服务不只是滴滴快的、Uber的事,也不只是他们和出行乘客的事,专车走向合法化,还面临着很多无法调和的问题。

必然站出来奋力抵抗的就是出租车团体。专车与出租车之间本是互补共生的关系,但是平民专车服务的出现,立刻使两者成为了对立关系。就如滴滴快的,起初推出了滴滴专车服务,原则上与5年内10万元以上车型相匹配,采取的是高于出租车价格2-4倍的定价模式,但介于烧钱抢市场的特殊时期,对于相同路段,用各种专车优惠充抵下来以后,平均价格可能就低于了出租车价格。更直接的是,最近推出的滴滴快车服务,实质就是平民专车,与专车服务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其不需要配置高档的车型,这样即使没有补贴,也可以名正言顺地采取比出租车更优惠的价格。如此一来,专车不仅分割了出租车的固有市场,还让出租车司机明显遭遇了不公平待遇,因为相比开专车的私家车司机,不说出租车司机的客户和收益如何少,单是定期缴纳的份子钱和必须承担的责任风险,也真的就够了。

紧接着站出来打圆场的当是政府部门。面对专车与出租车之间的鏖战,政府部门其实处于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倘若将新的专车服务模式全盘否定,也就等于否定掉了出行市场的创新活力,同时否定掉了广大出行乘客的出行福利,显得不够顺应民意。倘若对新的专车服务模式全盘肯定,不仅会冒出很多监管空洞,而且会完全激化专车与传统出租车之间的矛盾关系,更会进一步损伤到广大出租车司机的切身利益,也显得有背公允。所以政府部门只能尽量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则上给予新的专车服务模式一个鼓励的态度,同时强调其要在合法框架下开展运营,而实际上也并没有对其“非法部分”施以过分严格的管束,还给非常规化的模式探索留下了空间。单就合法化问题而言,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和行使者,政府显然也不会有足够的动力。

更关键的是,新的专车服务模式本身也不够成熟。众所周知,4年前,是易到用车最先做了吃螃蟹的人,到2014年上半年,其市场份额还在90%,几乎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1年后,这一市场格局就发生了逆转。2015年第一季度,入市只有半年的滴滴快的,以每周约30%的订单增长速度,轻松夺取了市场份额第一的桂冠(78.3%),2014年年底才进入中国的Uber也风一般占据了第二的位置(10.9%),易到用车则直线下滑到了第三,市场份额只有8.4%。这里不是想说易到用车如何困窘,或者滴滴快的、Uber如何成功,而是另外的问题。专车市场瞬息万变,几乎一夜之间就能从底翻向天,这意味真正意义的专车市场还没有形成,当前的繁荣景象更像是资本狂欢之后的昙花一现。所以令人担心的是,一旦没有红包卡券,出行乘客还愿不愿意叫车?一旦没有了补贴奖励,私家车主还愿不愿意抢单?终归来讲,一旦没有了背后融资,没有了烧钱大战,各路专车服务平台还能不能持续地成长下去?

综上所述,纵然新模式有诸多优点,合法化的过程还是一个反复磨砺的过程,需要补充的条件有很多,需要化解的矛盾有很多,需要积累的时间也会有很多。不能肯定,最终专车一定不能合法,但是现阶段专车走向合法还不太可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1 2 0
有话要说  人讨论    3,422 人阅读
发表

Apple 文章12
+ 订阅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农牧产品深加工与消费品产业分析和企业个案研究。

共12篇文章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