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不会引发银行倒闭风潮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6日 来源:超天才网 作者:Cong 浏览量:2,131

经历20年的各种波折和争论,我国的存款保险终于在5月1日推出。存款保险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它被解读为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人们对于加速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以及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尚存疑问:存款保险并不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冲击,而中国当前面临迫在眉睫的经济下行和金融脱媒压力,这个时候加速利率市场化,银行hold住吗?存款保险会引发道德风险,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由此引发的风险,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准备?等等。总之,人们担心:存款保险推出以后会出现银行的破产倒闭风潮。

应该说,这种担心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忽视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背景和路径依赖,也忽视了中国的改革始终是在市场化和稳定性的平衡中迂回渐进的特点。在中国的制度现实下,存款保险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提供了由政府推动的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安全网。这一改革的进程将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稳定优先的进程。其结果就是:未来十年,中国的银行业毫无疑问将经历考验,毫无疑问将出现格局调整和大洗牌,但是绝对不会以激烈的银行倒闭风潮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中国银行业总体稳健

对于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现状,先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7月发布的“第四条款磋商”(有关中国金融改革的建议和分析)中的有关数据。如下图:

图一  不良贷款

说明:新增不良贷款增长迅速,但是不良贷款率总体上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

数据来源:IMF

图二  坏账注销和拨备覆盖率

说明:坏账注销幅度加大,但是拨备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数据来源:IMF

图三 一级资本充足率

说明:资本充足率已经下降,但是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数据来源:IMF

图四 净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

说明:利润增长率下滑,但是资本回报率没有太大变化。

数据来源:IMF

那么,与地方债关联密切的城商行、资本实力和风控能力较弱的农村金融机构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城商行145家、农村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合作银行147家、农村信用社1927家。截止2015年2月,城商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0.7%,农村金融机构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13.4%。这些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如下:

图五 不良贷款率(%)对比

说明:农商行和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但是仍然控制在2%的幅度内。从变化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其它银行基本持平。

数据来源:根据Bloomberg数据计算

图六  资产回报率(%)对比

说明:农信社和外资银行资产回报率低于1%,其它银行大多在1.1%以上,1.1%也是当前美国银行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水平。但从变化看,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资产回报稳步上升,农信社的资产回报相对于2010年前有明显提升。

数据来源:根据Bloomberg数据计算

另外,2013年,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19%。其中,外资银行、五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城商行的均值分别为13.51%、13.23%、11.2%、12.99%、11.97%,处于较高水平。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总体运行平稳,不良贷款水平在国际上仍然处于极低水平,同时,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在弥补和抵御风险方面的能力都非常强。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实施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各方面已经形成共识,可以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二、改革缓步推进、稳定优先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开始推进,至今已近20年。目前,利率市场化已进入深水区,一旦最后的存款上限放开,利率市场化就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将面临考验:以前存贷利率由国家定,银行躺着赚钱;而现在,竞争加剧、息差收窄,出现失败银行的概率将增加。这时候就需要有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储户的利益、防止挤兑的传染、降低退出的成本。

存款保险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事后的风险处置,它不能防范所有经济环境和信用环境恶化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从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和信用环境看,银行业危机四伏:首先是经济环境恶化,经济下行风险增大,靠投资拉动的增长边际效果递减;其次是信用环境恶化,整个经济在不断的加杠杆中运行,同时,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如同水面下的冰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上;第三就是金融脱媒、直接融资发展导致银行业务萎缩。

那么,这时候加速利率市场化,是不是必然导致银行业的危机呢?我们认为未必。

对于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银行业危机的几条理由,我们的分析如下:

观点一:息差收窄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短期看,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央行可通过降息降准等措施对冲,以避免银行核心存款流失,抑制负债成本上升,缓解银行负债端的压力。此外,银监会在资产证券化上会有快速推动,其作用相当于提高了资产周转率。这一套组合拳的使用将在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背景下为银行赢得缓冲空间,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银行盈利能力未必受到很大影响。事实上,自去年11月央行首度降息以来,目前已累计两次降息、两次降准;而2014年底,银监会也将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大大提升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速度和规模。中债资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以成功招标为统计口径,共有17单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额达到507.88亿元。

中长期看,各国利率自由化后,净息差也并不必然收窄。美国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后,净息差仅经过短暂的下调,就快速恢复并稳定在3%的水平;日本和中国香港在利率市场化后,则NIM震荡下行;韩国第二次利率市场化后的NIM稳定在1.5%~2%之间。

即使息差收窄影响银行盈利能力,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盈利模式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展和完善,银行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更加重视业务创新,并在混业经营和管制放松的背景下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从而维持盈利增长。

观点二:竞争激烈导致银行失败概率上升?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倒逼银行改变经营模式,从重视规模转变为重视差异化服务和风险定价能力,从吃息差为主转变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银行业将更加开放、多元和创新。此外,优胜略汰、让失败银行有序退出,有利于金融风险有控制地缓慢释放,使得系统性风险难以集聚。这些作用都加强了银行业的整体经营素质,这才是防范银行业危机的根本。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凭竞争将导致个别银行失败就判断一定会出现危机。

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区别大银行和中小银行来分析。

与某些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大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遇到的挑战更大。见下图:

图七  资本回报率(%)对比

说明: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自2008年之后资本回报率跃阶式上升,超过15%,与图六资产回报率比较,差异主要来源于杠杆率的作用。而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外资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不到1.5%,与图六资产回报率的差异不大。

数据来源:根据Bloomberg数据计算

将图六和图七进行比对,可以发现,银行在资产回报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产生资本回报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对杠杆的运用。显然,大行比中小银行在杠杆的使用上激进很多,而且从成本结构性质上看固定成本也较高,杠杆在撬动资本回报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另从大行的业务结构分析,资金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在这些领域具有主导地位,从而与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息息相关。但是大行有免死金牌,它们通常在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由于存在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具有系统重要性,从而能够在存在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时得到政府的及时支持,“大而不倒”。

再看中小银行,息差收窄和资金成本上升或对其构成挑战,但是国际经验表明,其中的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因为,在利率市场化前竞争以规模取胜,中小银行难以建立优势,但是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可以利用存款利率上浮吸收存款,同时利用地缘纽带和客户粘性进行市场深耕和差异化竞争,相反,大行往往由于成本结构的限制不能这样做。

在中小银行中,农信农合资本实力和风控能力薄弱,同时,农信农合往往局限于某一区域,系统重要性不是很高,一旦破产难以通过支付链条传染,因此,农信农合因经营失败而破产的概率较高,而政府特别救助的可能性较低。但是,农信农合在农村市场是金融服务的主体,并且承担着一定的政策性任务,如果倒闭可能会使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产生空白;此外农信农合在农村市场具有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直接服务于“城镇化”的大命题,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其三,对以农村为主要服务领域的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还通过资本金特殊计算办法,放大杠杆作用,缓解其成本和盈利压力。总之,综合来看,农信农合未来增长空间很大。我们认为,农信农合在利率市场化后将更多地被收编,而不是大批倒闭。

部分城商行的脆弱性将由于影子银行监管趋于严格、房地产市场增速下滑和地方政府无力兜底而浮出水面。145家城商行中将会出现倒闭银行,起到打破刚性兑付预期、加强市场约束的目的。但是,城商行的竞争力参差不齐,也有混改概念支撑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大面积倒闭的概率也不大。

总之,从竞争格局看,大银行面临挑战,有去杠杆和业务转型的压力,而中小银行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杠杆较低、但资本实力薄弱,大行和中小银行将通过并购重组实现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此外,随着市场准入放松,银行业将有更多的民营银行进入,对于新进入的银行,并购也是一条快速发展的捷径。

观点三:当前宏观环境不利于推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加速,发生在当前经济环境和信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事实上,这是被倒逼的加速。一方面,“经济增长靠投资,投资靠银行信贷,信贷靠信用扩张”的路子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因为信用配额和金融抑制导致的影子银行和民间高利贷集聚了越来越大的风险。无论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还是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角度看,加速利率市场化都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但是,恶化的经济环境和信用环境也让人们产生疑虑,加速利率市场化会不会让银行业雪上加霜,从而出现破产风潮?我们认为不会。

首先,从国际经验(见IMF2009年研究报告《中国利率市场化》对北欧、土耳其、韩国等国经验的总结)看,经济下行可能反而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良好时机。

这是因为,从利率的内生定价机制看,市场利率由供求决定,经济下行说明贷款需求下降,央行将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注入流动性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此时推行利率市场化,消除贷款定价下限有助于引导融资利率下行,在增加贷款需求的同时不至于导致信用过度扩张。同时,PPI和CPI较低,社会处于正利率状态,扩大存款浮动区间进而提升储蓄回报率的需要并不迫切。另外,存贷款的竞争也有助于银行切实加强风险定价能力建设,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在信用配额和金融抑制中受到歧视的中小企业。

其次,允许出现破产不意味着允许出现破产风潮。

当前宏观经济转型与增长面临困境,央行选择在此时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主导思想是“在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加强市场在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金融系统的稳定具有突出重要的优先性,央行在政策选择上更加慎重,这从千呼万唤才出来的存款保险上可见端倪。而且,当前的存款保险还只是一个指导性框架,未来在执行中的细节尚未确定,与之配套的《银行破产法》仍未出台。另据估算,我国的存款保险基金需要约20年的时间交足,在存款保险基金达到一定规模之前,政府不会允许存款保险基金因为银行大面积破产不足以赔付从而需要财政特别救助、甚至跟着破产的情况出现。近期,利率市场化的象征意义和心理影响将要大于实际作用,存款保险落地也不会意味着存款上限马上放开,其进程还将取决于货币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

第三,最关键的一点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决定了我们的利率市场化将更多地借鉴日本经验,以稳定优先的缓进方式展开。

美国于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这个进程用了16年的时间,而日本于1997年完成利率市场化,用了更长的时间。美、日两国政府在此进程中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和作用。美国方面采取的是较为彻底的利率市场化,让市场“本色”演绎,而日本政府则承担了“护航舰”的角色,其指导思想是“不让任何一条船沉没”。利率市场化后,美国银行业经历了严重的破产倒闭和重组风潮,破产倒闭的上千家储贷机构的总资产超过5000亿美元。日本方面,则由于政府力图避免市场暴力,金融秩序没有发生混乱,1995-2002年7年间,金融机构破产数仅172件,其中大多数案件还是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出现的。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框架看,美日两国的利率市场化造成了迥然不同的经济和金融格局。在利率市场化后近30年里,美国经济充满活力,创新经济依靠直接融资得到大力发展。而日本政府的大力护航导致“僵尸银行”难以退出,创新经济难以成长,很多学者把日本政府避免市场暴力的做法看作是“日本失去的20年”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会选择美、日哪种途径?我们认为,中国不会选择痛苦的美国式路径,原因是:政府不可能承受大面积的银行倒闭事件。但是,中国政府也不会完全选择日本式路径,因为在当前的全球和中国经济形势下,其经济成本也同样是政府难以承受的。中国政府将选择一条中间路线,这条中间路线如何发展将受到路径依赖和原有体制机制的制约。

事实上,中国从1996年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在此进程中发生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例如: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四大银行因为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技术性破产,政府先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将不良贷款剥离,再通过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等方式补充资本金,四大行最终得以浴火重生、脱胎换骨。再如——在存款保险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海发行救助案例:1998年,在海发行挤兑风波开始后的几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累计调拨了31.5亿元进行救助,同时允许该行发行1.4亿元的金融债券补充资本金,在回天乏力后又宣布全部资产负债由中国工商银行接管,同时宣布全额保障所有储户的存款,从而制止了危机的蔓延。

当前随着存款保险推出,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但是在原有体制机制和不完善的银行治理机制之下,路径依赖特征仍将存在,改革进程将是以稳定优先的缓进方式展开,避免“创造性破坏”的市场暴力将是政府现实的选择。对于存款保险来说,虽然制度设计本身意图将隐性担保转变为显性担保,但是我们认为,只要大多数银行依然是国有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定程度的隐性政府支持仍然是可以预期的。

三、存款保险权衡利弊、系统设计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13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国际存款保险协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有关制度设计的指导原则和框架,积极推动存款保险的最优实践。见下图:

图八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数目

说明:从美国1933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来,至今已经有113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数据来源:IADI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在危机中再次被证明是有效的,正如中国存款保险研究专家魏加宁所言:“美国倒了上百家银行,没有一家出现挤提。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美国肯定不会这么消停。”在危机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连续出台了多项临时性措施,缓解因流动性压力而可能导致的偿付危机,先后救助、处置了超过22家大型金融机构,包括向花旗银行的不良资产池提供担保和处置华盛顿互惠银行。

不同国家在存款保险上所积累的经验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极具借鉴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经验是: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首先,存款保险作为金融安全网的构成要素,要和金融安全网的其它两个构成要素,即:央行的货币政策、银监会的监管政策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提高金融稳定性的效果。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行业危机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改革本身造成的,而是监管失败或者货币政策失败造成的。因此,要实现存款保险有效促进金融稳定的功能,前提是提高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并且能与宏观环境弹性相适。

其次,存款保险要在金融稳定和道德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利弊得失的考量上尽量以较长的时间框架的结果为衡量标准,并努力提高道德风险监管框架的有效性。任何保险都会有道德风险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可能成为增加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因素。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较大时,金融稳定可能是优先的政策目标,这时的存款保险限额覆盖可能较广、限额水平较高,政府救助的标准可能比较宽松,由此导致银行体系的风险偏好有所上升,长远期看为金融危机埋下祸根,为了防止未来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提高道德风险监管框架的有效性。

第三,存款保险不仅是事后的偿付机制,也是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以及事中的风险处置机制。国际上,存款保险有三种模式:付款箱模式、成本最小化模式、风险最小化模式。国际组织推荐的存款保险改革模式从付款箱模式趋向于风险最小化模式。见下图:

从我国实施的存款保险框架看,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发现投保机构存在资本不足等影响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情形的,可以采取进行风险警示、要求及时补充资本金、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提高其适用费率等措施,这些都是基于存款类金融机构还可以继续经营时所采取的未雨绸缪的措施。我国的存款保险模式已经超过付款箱模式的范围,介于成本最小化模式和风险最小化模式之间。

四、结语

总之,我们认为,存款保险之后不会出现银行破产倒闭风潮,但是未来十年,中国的银行业毫无疑问将出现格局调整和大洗牌,银行业的并购风暴正在不远处酝酿和发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0 0 0
有话要说  人讨论    2,131 人阅读
发表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