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企业和经理人如何筑基未来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7日 来源:超天才网 作者:陈达夫 浏览量:1,604

缺乏制衡规则的社会,重点考核资产、收入与利润的业绩,所有人无不唯利是图,企业及经理人成为这个多元市场的弄潮儿,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成为显学。但是,即使是商业领域,首先由于始终都还没有一张明确的发展图谱和必须遵守的唯一的规则可以度量和用来救济,其次因为每个方面或行当都没有一条必然的清晰且有价值的成长路径,可以让各个社会主体做精做专和获得基本的幸福与安全感,导致个人商业奋斗活动中,在形式上几乎没有一个成功案例可以复制,也很少有持久的成功。正因为处于一个公示规则经常变化,潜规则扑朔迷离的社会,毋庸置疑,中国市场化企业和经理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充满挑战和前途叵测。

一、企业生态:谁堪称筑基者和未来主角?

社会/市场变化决定了企业环境,目前中国企业的格局早已基本形成。企业的财富实力,其中国企到底有多强,以及不同性质企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有多大?可以参阅财政部公开信息。

财政部企业司2014年7月28日在《2013年全国国有企业财务决算情况》中,对中国国企“家底”首次进行公开披露。材料显示,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0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从营业总收入和实现利润情况看,2013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47.1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全年全国国企共上交税费3.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中央企业2.8万亿元,同比增长6%;地方国企1.1万亿元,同比增长3.7%。这次披露,被业内视为是出台全面深化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筑基之举” 1

另据财政部近期发布的《2014年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2 显示,尽管收入增幅继续放缓,营业总成本与三项费用的增幅连续数月高于营业总收入增幅,有色金属全行业仍未摆脱亏损,煤炭、化工等行业实现利润降幅仍较明显;但钢铁行业增幅较前两个季度有明显提升,交通等行业在前两个季度降幅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大增幅,增幅较大的行业依旧集中在电力、电子、外经、施工房地产等行业。整体上,国企累计营业收入总额311,778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央企190,899亿元,同比增长4.6%;地方国企120,879亿元,同比增长7%。国企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6441.1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央企12092.8亿元,同比增长8.6%;地方国企4348.3亿元,同比增长6.3%。在应交税金方面,1-8月,国有企业应交税金2.5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中央企业1.96万亿元,同比增长8.3%;地方国有企业0.55万亿元,同比增长4.2%。

再对比主要地方国企及民企的主要经济运行数据。根据海关披露及相关的信息,1-8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7745亿元,增长4.6%,增幅比1-7月回升0.1个百分点,利润增长快于全国。进出口总值23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其中,出口1791.8亿美元,增长9.5%,增幅比1-7月加快0.3个百分点;进口555.2亿美元,下降3.1%。出口增幅高于全国(3.8%)、广东(-6.7%)、江苏(6.0%)、上海(3.5%)、福建(5.9%),但低于山东(11.1%)。其中,民营企业占全省出口总值的69.6%,在出口主体方面保持一枝独秀地位。同时期,浙江税收收入2799亿元,增长7.6%,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92.9%。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及改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5.3%、4.3%和9.6%,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分别增长11.7%和9.4% 3

同时期,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33.75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29.64亿元,增长11.7%,增幅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实现利润1619.94亿元,增长39.4% 4,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6.2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706.78亿元,增长14.5%,增幅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8.7个百分点。另外在实现税金方面,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额2420.88亿元,增长12.2% 5

一直以来,国企收入占GDP比重始终都很大,仅净收益就占15%-17%,占整个财政收益的20%,加上境外收益则达25%。其中,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约为25%,与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达25%~30%基本一致 6

再比较民企的GDP贡献比重和国企与民企户数差异。2012年,民营经济在全国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0%。截至当年9月,注册私营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同比增长12.6% 7。2013年,GDP占比同样超过60%。截至当年底,注册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4436.3万户,同比增长15.5%和9.3%8。而当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企业仅15.5万户,同比增长率也仅为5.8% 9。由此可见不同性质企业的财富实力,以及国企的一般个体的体量及其对社会财富的集中程度,确实远远超过民企;企业存活的稳定性,也远远高于民企。国企普通员工的个人生活幸福指数,也远远高于民企一般员工。

可以说,仅按现有规模进行缴交,中国企业对政府财税收入的确具有十分稳定与长期的意义。这里我们没有必要探讨高税赋前提下,政府对企业和经理人作过什么反哺;但我们必须清楚知道,国企利润上缴和税赋比例的不断上调,是一个征管的基本调子和趋势。

另外,虽然民企收入一般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发展水平,但综合全国情况,特别是结合民企制造业总体上随外需市场持续疲软不得不转向内需,和除极为罕见不涉足房地产业的阿里巴巴这类企业以外的大型民企的行业局限性,要么万科这类企业本身就是房地产企业,要么如联想、美的这类超级非高新技术的制造业企业兼而进入了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现实情况,由此可知,高新技术研发与市场及国计民生各个领域的经营者主要是国企。这些独占性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奠定了官企合一的政商身份。反映在现实特征方面,因此从规模上,垄者更垄,稳者更稳,并实际导致富者更富,竞者更竞(或称缺乏独占性市场地位的市场主体不断被替代)。因此,对比民企来说,国企始终处于强势地位。

更深层次地讲,即便这些绝对垄断了高新技术及特定工业研发与制造的资质,这些企业对资本利润的胃口,同样也难以遏止和不断膨胀。其中,除军工类、能源类企业也经常涉足外,央企和地方国企几乎无不涉足房地产领域,以分享土地及人口红利。它们在掠取巨额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的现实危机和未来发展埋下了祸端。

表面的原因是财务与资本运作方面的,是对证券市场、房地产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过度投资和资金炒作;本质的原因是制度变革与技术研发方面的,除了既有的财务收入之外,始终没有真正形成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平台(主要对应制度)与人才(主要对应研发)方面。比如说它们对房地产的兴趣,是和房地产领域丰厚的暴利和简单的运营过程密不可分的。几乎任何一家没有锁定行业使命感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很快就能驾轻就熟。说白了,如果一个自然人或企业,有办法在城里或规划为城镇的地方有土地或能拿到地,想赚到钱真是太容易 10

这同样地,也说明了在国企官企合一的政商身份的合法规则之下,还隐含着另外一条官商勾结的权钱交易的潜规则。这种局势,更加深企业未来发展危机的严重程度。

二、特有的三个层次的企业:“企业英雄”、“成王”、“败寇”?

若以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及管理模式的角度论,中国企业的组织与运营形态的变迁及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垄断行政化和市场规模化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极少数民企,更主要是国企。就国企来说,当前发展规模和业务稳定程度较高的当属垄断国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它们依靠强有力的中央及地方政策的捍卫,以垄断的、持续滚动的净现金流11 和借用合适比例的负债经营杠杆手段,很快实现了规模化。但今天它们在内部运营方面也往往采取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与资产监管等方式,直线式的组织结构和管控体系导致行政化水平越来越高。

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企,一般都发轫于那些起初濒临破产的老牌国有制造和服务业。就企业家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几乎每家市场化企业都有一个由一位或另外一位继任的,堪称“企业英雄”的掌门人和他的如同梁山兄弟般的创业者团队——创始人及其继任者和他的兄弟们(简称“老板和元老们”)领导着,并且不因退休或腐败原因至今都垄断着法定代表人及其经营班子席位。他们按职级持有相应比例的股权,及以此获得更大权力和利好。相应地在运营模式方面,他们以一种完全属于民企的,或称之为粗放式市场化的,游离于规则左右的自由竞争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竞争策略突破陈旧的研发与营销模式,实现了扭亏为盈;继而运作国企先占一定土地资源和搭乘国内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投资高铁,打着国企旗号采取各种方法截获政策特可权,并灵活地利用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的融资工具。老板和元老们带领企业以及个人很快实现了腾笼换鸟、鸟枪换大炮的华丽转身。

民企显然与后者的做法更为类似。受政府限制或禁入的局限,这些创业者一般只能在市场化业务方面精打细算。他们在无限竞争的红海施展拳脚和阴阳计谋得以野蛮成长,又几乎宿命般地无法超越短暂的生命周期规律而此起彼伏。这个方面,绝大多数中小民企在生命旺盛的大多数时期,几乎与市场化国企的创业期一样;不同的是,市场化国企度过创业期之后,一般会有较长一段滋润期,得以从根子上导致国企基因发挥作用而进入行政化期。

 

在组织初期的属性方面,也因为创业期的市场化国企多肇始于传统国企的破产期或嬗变期,多以私人意志运营企业得以成功并使得老板和元老们一般持有私人股份,亦和民企控制权来自私人资本的私有制天赋一致12。他们同样纵横捭阖于合法的游说政府与媾和资本的功利大道,个别兼而私贿官员或实施其他违法策略,而后“成者王侯败者寇”。如清晨或黄昏抑或雨后的那抹彩虹,潮起潮落。少有常青树,总有毂中灾。

总之,企业和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从起初的政企分开、多元化所有制及经营模式变革等调控策略以激发企业及市场活力的目的,很快转变为以加大财税收入、风险管控、市场监管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力度这几大目的。政府对这两类国企的政策支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国企因此走在中国经济史上的最佳发展时期。2007年外需出现疲软,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制造业,中国民企至今都未能恢复元气,而国企在政府心中的宠儿地位,和老板和元老们的优越感与自信心,更是难以复加。

三、护身符的重要性:“黄马褂”,“官服”,“靠天靠地靠自己”

先说民企。从企业经营成败的原因分析的总体上来看,纵观中国当代民企企业盛衰史,从规模角度来看,一般来说,企业规范管理或精细化管理,是不可能带给企业永续发展的机会的,反而经常是那些在某个领域快进快出型的企业,不容易受自身体量及产能输出方向的拖累,甚至经常出现一些仅仅靠广告或炒作效应就能做出品牌来的极端案例;一些抓住工业地块改规为住宅地产的企业,已经成功实现套现目的;那些固守传统业务和经营模式的中小企业,在互联网交易已成主流的今天,则纷纷走入微利或保本经营时期。现在民企的情况,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外,普遍呈现此起彼伏的市场特征;存活下来的,也可谓“没有更好,只有更差”,其中被重组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数。

再说国企。央企的改革过程虽然从形式上从未停止,但与政治及社会体制处于一衣带水的关系,替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同时,也掌握了定价权和索赔调整权。它们在本质上是否有问题及如何解决?因为对中央政府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是一般市场没有资格和必要去讨论的,本文也不例外。刨除“黄马褂”加身的垄断央企不说,部分市场化央企与地方国企的运作模式基本一致,性质和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也大体相同。

稍深入谈下地方国企。地方国企基本形成两大阵营,一是区域垄断企业,二是完全市场化规模企业。其一,区域垄断国企主要是与民生及交通相关的企业。之所以能保持持续垄断的市场地位,当然是政府主要基于财税收入、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的目的。总体上,这类企业是没有必要以市场思维去考虑的。但其中有一部分垄断企业在此轮深化国企改革的进程中,将同市场化央企一样,极有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市场化。这些企业,不仅是此次深化改革以缓解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13 的缓冲器,同时也符合“摸石头过河”且不伤中央集权利益的改革套路。就若隐若现的市场竞争而言,其中有一部分企业早已领略了更大垄断企业的挤压、经济发展和新经济交易形态带来的冲击。如道路运输企业的优质市场份额不断被更大垄断企业——铁路运营商夺走,同时公路覆盖面积扩大及家用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也使得传统卖方市场收窄。其他垄断地位被废黜或即将被废黜的企业,也将面临这个问题。不过,其中一些现在没有涉足房地产,或已经与房地产撇清财务关系的这类企业,依靠削减固定资产投资、人工成本及有关费用等开支,特别是那些没有实质性进入制造业或服务业的企业,持续经营的生命期还有段时间。

其二,市场化地方国企的日子显然难过许多。以是否获得资本市场挂牌交易的入场券,作为程度强弱的分界线;再对没有上市的或下属企业缺乏上市公司的市场化地方国企,以有无进入房地产领域,作为下一个发展层次的分界线。其中,缺乏现金流或融资渠道不畅通或成本过高的国企,已经城头变换大王旗的不在少数;彼时风起云涌此时迅即江河日下等候被重组的,也大有企在或指日可待。这从相关高层官员讲话可窥一斑。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在2010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说,从2002年到去年底,大概每年倒闭的国有企业将近5000家,其中也包括中央企业。他还说:“从改革开放算起,已经倒闭了不少国有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分布在各地,可能不太容易看出来。”14 当然,不可否定其中许多国企大多数属于母公司为做大资产与业务规模而进行的法务与财务处理,不断成立新公司又很快撤销;以及最近若干年政府总在亲自操作国企整合,导致国企的数量及主体名称变更。但相比民企(不含个体工商户)成立和注销的更迭速率,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以宁波市江北区小小一个区的民企生命周期更迭表现为例。自企业工商登记准入制度设立近三十年以来,截至2011 年10 月底,各类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及分支机构5986 家,各类合伙企业及分支机构565 家,个人独资企业(含私营独资企业)及分支机构1510 家。同时期,共有13391 家民企(指所有制类型企业)消亡(注销或吊销)。其中,自1988 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共有4286 家民营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消亡15

从社会价值文化的深层次角度来看,虽然市场化国企的发展脉络和一般成功民企毫无二致,不过它在组织形态与企业文化上,更容易在获得成功之后,恢复国人骨髓血液里隐含的奴性官本位潜意识,导致“官”态复萌,进入长期的亲政府、学官员的创新休眠的行政化时期。在实体经济萎靡不振,二级市场和理财市场活跃的今天16,更是如此。因为有了净现金或通过银行授信能融到钱,仅只买增发股票和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就明显高过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均利润率,且安全边际更高,又几乎没有什么管理难度。

国有这个性质,如同护身符,处于现实政治生态圈,在市场内利大于弊,但长期的积弊也在积淀危机的同时将危机逐步凸现出来。是否身着“国有”这身“官服”,如同是否有保鲜装备的食物,要么逐步衰败且最终腐烂的时间往后推迟,要么就是铁打营盘流水兵习惯了高的周转率。相比之下,一般成功民企不会失去创业者的本性。因为不习惯高周转的运营模式,民企很快就会被竞争者取代或新业态覆盖。但国企容易被表面的业绩,及持续长进的财务粉饰技能,特别是在一身“官服”下,“保鲜”(掩盖了)业绩、行为和渗透其间的蔓延病菌(不良思想与行为)。

这些既是当前市场化国企最大的危机,也是本文联系到民企和经理人,重点讨论的问题和关键出发点。

四、市场化企业:做大不易,做强更难,做长?

没有竞争的企业,很难继续以市场化方式活着。犹如没有民主政体的社会,民主活动终被禁灭。直线式专制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基本相同,无论政府、社会或企业,无一例外。而市场化企业如果不创新,或者创新速度过慢,也都会被淘汰,其中,拥有核心技术、渠道或品牌优势的企业被并购。

关键总是老板和元老们没办法更换,他们也拒不承认自己已过时,并且十分自信地抑制规范化和新的运营模式。事实上,很多老板和元老,早已成为企业进步的绊脚石。另外有一些老板和元老们的亲属,依靠其资本投资权或职位控制了相同及/或同类业务,蚕食同一或同类市场。在一个信托责任建设及市场信用为低下的一般市场,更是如此。现在一些年,老板越是呕心沥血,也就越是带给企业方向上难以解决的战略灾难。

没有下一场竞争与上一场相同,但令人无可奈何和充满疑惑的,始终是中国民企及市场化国企的核心领导,却在企业破产或转让或个人退休或贪腐被捕之前,总是无可取代的。即使失败后,他们也很少能做到深刻反思和谦虚求索。这在发达资本主义市场是难以想象的。比如东芝、索尼、日立等消费电子巨头,以及美国企业,不仅变换CEO是常态,委托经理人全盘运营企业,也是基本游戏规则。除了躺在功劳薄上使用己有方法的中国企业董事长及高层架构(老板和元老们及个别及时选择同化的空降兵)比比皆是外,行政派遣高层的做法也极为常见,普遍缺乏信托管理体制和职业经理人无偿培训机制及职业安全保障机制。这种害处由来已久,也毫无改变的迹象。一群自负的老板和元老们,以笨拙的、自我封闭的方式,驱动着数量有限的规模庞大的企业;或者一个个毫无行业与企业运营经验的官员,受命于组织部或国资委,掌控着企业资源和各项决策的核心签字权,摇身莅临一个个国企动辄颐指气使17

这类企业可见端倪的败端,在此试举例证。比如某一线城市市属企业依靠多头竞争获得在两大制造业的发展机遇,又通过自有及购买土地获得房地产红利,以及间接进入物业管理和其他非相关行业领域,继而通过证券市场数轮募得资金,老板和元老们也因此获得股票溢价。就当前业绩表面来看,这是一家成功的企业,但就规模程度、资产运营质量及毛利率低等表现来看,则明显属于大而不强的企业。

综合评价而言,首当其冲的是经营危机,集中为四种矛盾表现。其一,两大制造业既无法真正解决芯片技术研发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也无法解决红海竞争导致的价格下降和成本与服务倍增,凸显外延扩张与运营成本难以调和的矛盾;其二,并购动因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规模化,忽视了目标企业的资产在增大规模与收入的同时,也拖累了运营效率和利润水平;其三,国内房地产业整体出现下行趋势,过高的负债状况和错综复杂的借款关系,更加大了库存积压、现金回笼等压力和增大了偿债风险,也掩藏着母公司连带的责任与风险,凸显趋利与守利的矛盾;其四,在逐渐加大对外地市场拓展力度的同时,没有改变的不适应买方市场变局的等客上门式保守的或店大欺客式的傲慢的物业经营的运营方式,以逐步出现的业主拒绝续签合同为主要表现,在间接说明这块业务主动或消极地放弃本地市场的同时,也持续地反映出在系统性规范管理方面的缺位和总部经济的式微,凸显股权分散、总部建设、根基不扎实等三方面的矛盾。

掩于其间的是管理危机,也集中为四种矛盾,体现为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和制度建设的实质缺位,信托责任机制在关键问题上不起作用。其一,核心领导的高度自信和人治手腕,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凸显人治局限性与法治系统化的矛盾。其二,快速扩张的规模与产能,和委任的或已成既得利益者的大多数高层及中层普遍的得过且过作风,管理者责任意识的日趋下降,凸显最大信托责任人、控制权股东或既得利益者和经理人及一般员工之间矛盾。其三,高度自治的分业经营模式和逐步坐大的各级业主,在多元化股权结构或混合所有制下,埋下“合久必分”式的产权与体制基础,总部经济衰弱和管控难以及时发挥作用,凸显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体制与母子公司运营管控机制的矛盾。其四,已有非规范化文化对外来规范文化的缺乏耐心与排斥,和过于侧重财务运营模式,难以或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凸显财务思路与战略发展的矛盾。

在这样一种经营管理系统下,一是老板和元老们缺乏创业者当年“接地气”的市场拓展与服务意识,必然导致签约率下降、人员流动频繁等问题;二是不着眼于升级现有产业研发水平或寻找与培育新的产业,固执地采纳常规扩张策略以做大资产规模和粉饰合并财务报表,必然带来产能库存过剩、成本费用剧增和管控乏力等后果;三是随规模成倍扩大又不及时摆脱人治与补齐战略管控短板,则人治程度越高,透明化程度越低。随着规模越大风险越大,直接导致对资金需求和管控能力的要求亦越高。若不及时应对,是极有可能让现有成功归于失败的。

当然,这些也是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市场化国企与民企“各领*三五年”生命周期特征的基本一致的原因。差别体现在时间长短上,市场化国企因为身着国企这身“官服”,生命期一般略长于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除非政府方面或行政领导亲自干预。

五、投资型市场阶段靠什么创造未来:升级、创新,墨守陈规?

处于一个科技愈趋统一和思想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市场的变化意味着行业细分及融合的水平更为多元。已经没有一种传统的(或称之为已有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商业运作模式,可以一成不变地持续运营下去,交易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营管理理论已经跟不上商业实践的步伐,商业伦理中人们唯利是图、缺乏底线。或者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在一个公开规则也常常朝令夕改且布满潜规则的市场,恰好正是一个无需或尚还无需厘清商业思想的时期,创业者、经理人及其运营的企业,主要得靠实践才能找到出路。

对供过于求且货币持续贬值和购买乏力的市场,一般来说,产能拉动需求,除了使用常规的降价促销策略外,有所作为的积极市场行为,且又能在每轮竞争中获得正常利润的企业,肯定是那些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变化的升级型供应商。他们不断地、快速地对现有的工业产品的关键及核心技术和服务产品的功能及配套设施进行升级,并且不断创新营销策略和交易方式,以此维持超过竞争者的综合性价比的优势地位。更高层次的优秀的供应商,往往是那些更高层次的创新型供应商。他们能预先感知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研发与制造出全新的产品,并通过专利及商标等知识产权注册体制等策略捍卫自身在一段时期内的市场独占经营权,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平均交易价格下,创新型企业的利润率总高于升级型企业18,即使经营管理不善,也能在并购市场获得好的估值。而那些拒绝升级的传统型企业,则逐步被淘汰出市场。这三类企业构成了企业在收入方面的倒金字塔形态。

结合中国专利、商标等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和对世界产业的影响力较弱的综合实际情况,企业所谓的创新,实际上就只是表现为在操作方法及运营策略方面不走老路,以及业务方面寻找新的增长点或从事新的业务。这样的创新,在任何时候都得追加投资。因此,当前中国企业的经营水准与发展层次,从阶段性发展模式方面来看,可以说,除少数垄断企业与历史品牌企业之外,总体上处于一个投资型阶段19。也即,这个阶段的中国企业基本属于投资发展模式,不投资就没有发展机会。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种投资主要是对企业自身存量或行业已有业务的扩张。现实一再告诫我们,对存量的投资,在很多时候都是自取灭亡或反受其咎(拖累已有业务)之举,除非目的就是为了吞并或消灭对手。这里所说的投资,仅仅只是本段所说的创新性投资

以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为典型代表,进一步说明技术研发创新20的重要性。浙江省2014年1-8月份投资的产业,虽然增幅回落,但技术改造投资和三产投资增长较快,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增长缓中有升。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321亿元,增长13%,占工业投资的65.6%,比1-7月提高0.8个百分点。三产投资9552亿元,增长20.9%。工业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7%和6.5%,比1-7月分别提高1.1和1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来看,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1.6%,增幅明显高于其他领域。结合同期工业用电量的变化情况。工业用电1695亿千瓦时,增长0.4%,增幅分别比1-7月回落1.2和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用电量1429亿千瓦时,增长3.2%,增幅比1-7月回升0.3个百分点。对比分析可知,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对技术研发的创新升级的需求最为积极,投入也最大,但企业依旧热衷于投资基础设施领域21。同时期,广东的情况则明显萧条得多。虽然表面的亏损面收窄,但亏损总额上升,经营风险也在加大。全省396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7375家,亏损面为18.6%,比1-7月回落0.9个百分点,但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50.82亿元,同比增长1.4%22

比较而言,相对于传统的关注营业收入增长水平,现阶段必须更加着力于通过技术升级与创新发明,来全面提升商品的毛利率,并且在熟练使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的同时,通过适应和利用政府对相应高新技术或特定行业的扶持政策等,不断夯实切实净利润水平和增长空间。除此之外,再综合一句非结论性的总结语:以现阶段已有业绩作为不同规模企业的评价基准,可以说,中国市场化国企和绝大多数民企,无论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如何,在毛利率水平没有发生实质的结构性突破的前提下,确实到了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变革的时刻。是变革,而非重组。重组只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未解决本质问题

由此,最后本文给出一些解决思路。

对大型企业,因为已经颇具规模,并且竞争对手均属相同或更大规模的企业,多元业务领域也存在大量相同体量的专业公司,在经营管理思路和方法上,不仅要重视对新产业的孵化,以应对需求和竞争变化;同时也应并重规范管理和控制标准化(必须开始注入1/2的组织力量重视和提升规范化运营与管控水平),以预防和治理组织臃肿病、组织合力不够(自由竞争期遗留下来的单打独斗作风)、已有的运行模式滞后或制约系统管控,增大大股东股权比例,以及抑制股权分散与分业运营体制下下属企业过度扩张的自主权限,避免总部式微和分子公司潜在的分家风险等等后续危机,并且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对资本市场保持狂热的追求,上市公司也要对再融资策略保持适度谨慎的态度,尽可能抑制股权稀释及引入股权投资者等活动,保持较为强势的控制权,和避免出现披露型和介入型的竞争风险等后果23

中小企业24处于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市场,各个主流领域的大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受需求空间收窄的限制,企业之间的竞争如同东周时期的列国征战此消彼长。战略发展模式上,首先,优先选择定位于长期处于投资期,也即企业实际上作为新产业、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孵化器。目的是始终维持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尽一切可能做到人无我有。其次,必须及时使用市场自我保护策略。其中,制造业通过捍卫对相应技术的独占经营期来实现。如专利或技术及其它知识产权,在解禁前即已升级或创新,并获得合法确认。服务业通过延展服务的行政许可期来实现,如在许可经营期前再次获得行政许可。
再从承担企业运营主角的领导人的角度来谈经理人。对目前的市场而言,虽然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是由老板和元老们,既作为老板及领导人又作为经理人25控制着,但企业的一切现实活动和未来成败,都得靠经理人。在企业生态难以改变,或短期内无法出现重大调整的情形下,最务实的一句话还是落脚在:经理人应当如何成长,以及市场应当如何对待经理人?但这个问题显然过大,需另费笔墨。不过,经理人才栖生于企业,命运休戚与共。由此即可判定经理人的现实层次和未来机会。因而这里就从总体上,就经理人的自主成长方面及综合素质上厘分出伯仲,以此倒推市场应当如何定位与培养他们。

一般称职的经理人,适应现实企业的特征尽职工作获得生存之机;优秀的经理人,着力于升级现有经营管理水平和运用粉饰方法获得发展之机;卓越的经理人,帮助企业实现对契合未来需求的新产业、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孵化器的打造和全面管理转型,从而实现企业基业常青的战略目标26

最后,总结来说,虽然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永远成功,但老板和元老们获得了成功;只不过时过境迁,如今这种模式正日渐成为企业延续生命周期及越过瓶颈期的桎梏。如果他们无法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因此需要引入股权身份基本独立的经理人来委托管理。“没有危机就没有真正的变革”。不是我们等到危机来临时开始变革;重要的是,我们要预先看见潜在的危机,并做好了预防和跨越的准备。站在组织行为的角度,就自然人的局限性来说,没有哪一个经营管理者可以永远充满战略眼光和对市场反应迅速;但对组织而言,完全可以建立一个赋予战略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从企业家伦理的角度,站在发展观念比较传统价值观的立场,可以说,无论是经营什么业务或类型的企业,当前一些年的老板和元老们最应该干的事,应该是经营人才和节制贪欲27(对政治权、掌控权与利润的过度贪得无厌)。

本文末,愿上天赐福给市场化企业。因之,许多人获得就业机会。因为有了谋生之所,毫无权力庇佑的普通民众,依靠勤劳和技能,得以免受基本匮乏之苦。

 

简要注释:
http://www.gov.cn/xinwen/2014-07/28/content_2725803.htm
http://news.163.com/14/0922/10/A6O5VPF700014SEH.html
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61/140919-e9605378.html
4 这个统计数据的来源及综合性是值得存疑的。我们很难查找到同时期对民营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权威统计资料,并且缺乏对中小微企业的统计。
http://www.china-consulting.cn/data/20140930/d15576.html
http://money.163.com/14/0224/01/9LQIMHC000253B0H.html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203/c1004-20414645.html
http://news.youth.cn/jsxw/201402/t20140228_4795540.htm
http://www.gov.cn/xinwen/2014-07/28/content_2725803.htm
10 参见:http://news.qq.com/a/20141018/005206.htm。如广东物资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庄耀就多次放言:“做房地产就像印钞票,来钱确实快。”
11 还不包括财政扶持等等无偿、无息或低息的资金。
12 市场化国企与政府的关系,创业初期一般如一位相关董事长所说:“未脱困及发展起来之前政府不管你,发展起来之后政府税务却主动找上门来了。”(当然这种说法未必完全客观,一是因为当年地方财政还处于计划经济转轨期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贫困阶段,二是土地开发政策一般尊重土地历史先占与无出让金使用原则。)发展期往往充分利用及借用政府资源(主要是合法手段),以此区分于民企只能攀结政府关系(主要是非法或违*纪的手段)。但进入成熟期之后,政府监事会等行政监管机制介入,则区分于民企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利弊方面,政府在监管机制介入的同时,也给以相应资源的倾斜,但企业活动开始受到限制,同时企业逐步开始显现国企行政病;民企虽然不受监管机制的限制,一般难以获得政府对相应资源的“特殊照顾”,除非与政府指定的国企合资合作或者私赂政府或官员个人,普遍处于市场疲软的买方市场,和缺乏资金以改善或提升核心研发、生产设备等基本条件之下。
13 主要表现为过度考核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导致单位产品毛利率偏低和生产成本过高,并占有大量运营资金,几乎没有企业形成技术或服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且缺乏实质的创新能力。
14 http://www.cnstock.com/paper_new/html/2010-09/15/content_49223.htm
15 参见《江北区民营企业生命周期调研报告》。出处:http://www.east1234.com/html/dianziqikan/dzqk44/2012/0302/2776155.html
16 此二者相互印证,互为现象与相互矛盾。
17 以上说法并无贬损个人的意图。重点是为说明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没有真正形成正确与适当的企业领导知识与思想,已有的商业文化与氛围无益于经理人的能力提升和树立正确与适当的商业价值观。
18 苹果各版新旧对比的利润每况日下,即为此例。
19 微型企业不在此列。
20 落后经济体的企业或组织,在无法进行内外部体制变革或内部体制变革最终败于外部体制难以变革的前提下,只能首要进行技术研发方面的升级活动,无法或不必进行管理创新。
21 http://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61/140919-e9605378.html
22 http://www.china-consulting.cn/data/20140930/d15576.html
23 假如你有强势的控制力和精准的市场判断,能及时高倍溢价套现退出。当然算是精明的资本运作型商人。但无益于打造常青企业,是缺乏企业责任感的表现,非真正企业家所为。
24 可对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企业规模划分标准》。
25 市场化及准市场化国企基本上都拥有上市公司资源,在股权方面普遍与国资委或政府平分秋色。尽管一部分高层来自组织部或国资委任命,但与信托管理机制没有必然联系;一部分高层属于政府与资方妥协的结果,除了收税及维稳与安置等目的性权力外,经营方面基本插不上手,也无相应的行业与业务管理能力来干预。
26 前提是,市场必须建立了良好的基本信托责任体制和职业经理人保护机制。
27 贪婪的人不信任任何人,也自然不信任信托制度。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2 1 0
有话要说  人讨论    1,604 人阅读
发表

CHENDAFU 文章1
+ 订阅

历经律师、合资投资公司总裁助理、民企营销MBA、合资投资集团执行总裁,至目前因民企及外资式微,自2013年6月起栖身于一或官或商的省属国企以产权改革、IPO和资本运作苟活着……目前,被一家大型市属企业引进,从事资产运营与母子公司管控方面的工作。

共1篇文章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