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股的牛市吹热了一级市场,也催生了一波上市潮。
除了新消费,还有一个赛道悄然加速——机器人。
据乌鸦君不完全统计,这一轮港股上市的机器人公司多达9家。透过它们的招股书,不只是财务数字的涨跌,更能看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横切面”:
规模化落地的速度在加快,盈利拐点正悄然逼近。过去三年,这9家公司平均营收增速超过30%,平均毛利率从26.51%增长到33.86%。
国内市场的竞争烈度不断攀升,价格战和毛利下滑成为常态。在9家公司里,4家公司2024年的毛利率比2022年下滑,跌得最狠甚至缩水了近8个百分点。
海外市场展示了更强的盈利能力,那里客户更舍得花钱、毛利更厚,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玩家加码。2022-2024年,以海外市场为主的卧安机器人和极智嘉,毛利率分别提升了17.4和17.1个百分点,盈利改善幅度在同类中最亮眼。
这三个趋势交织在一起,正在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谁能在规模、利润和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谁就可能在下一轮机器人浪潮中站上C位。
/ 01 /
过去三年营收增速超30%,盈利分化巨大
说起机器人,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科幻片里那些能聊天、能干活的“铁皮人”。但在现实里,机器人早就悄悄分成了两大派系——一派面向消费者,一派扎进工厂仓库。
今年,港股上市的机器人公司也大致可以分为这两类: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很好理解,主要就是满足C端场景的一些需求。比较熟悉的就是,云迹科技的酒店机器人,既能送东西、又能干点打扫卫生的活。你在亚朵、锦江等头部酒店,以及北京大兴机场、国家会议中心等地儿,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卧安机器人则盯上了家庭场景,推出门锁机器人、窗帘机器人,主要作用就是把传统生活设施给智能化。比如,窗帘机器人就可以把传统窗帘“转化”为电动智能窗帘,对于追求智能家居体验的人来说,这种“后装改造”比直接换一整套系统便宜又方便。
除了服务机器人,应用更广泛的其实是工业机器人。
顾名思义,这类机器人干的是工业场景里的“苦活”。比如极智嘉卖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就像仓库里的“自动驾驶小车”,能自主导航、避障、搬运货物,不用铺轨道,也不怕路线变化。
凯乐士科技、斯坦德机器人的产品也属于这一类。根据不同工厂需求,搞出上下料、分拣、取放、包装、检测、组装、涂胶等自动化方案。
当然,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落地,产业链也出现了一批核心零部件厂商。
比如,刚刚准备上市的仙工智能。仙工智能卖的是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是控制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包括内置于机器人本体的控制器和运行于云端的软件。而仙工智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大脑”供应商,根据灼识咨询,它已经连续两年全球机器人控制器销量第一。
从营收数据上看,机器人行业普遍保持着不错的收入增长。
除了埃斯顿和凯乐士外,其余7家机器人公司在过去三年收入的复合增长率都高于30%,其中卧安机器人和斯坦德机器人收入复合增长率更是分别高达49%和61%。
它们中的很多甚至成为了细分场景的龙头。除了仙工智能外,在细分领域,极智嘉稳坐仓储履约AMR龙头,乐动机器人占据国内智能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市占率第一。
虽然营收增长很快,但不同类型机器人的赚钱能力差距不小。
服务机器人和核心零部件厂商普遍高毛利——卧安、云迹毛利率分别是51.7%、43.5%,仙工智能的控制器毛利率更是高达81%。
工业机器人这边,即便是最赚钱的斯坦德,毛利率也只有38.8%。原因很简单:工业机器人交付成本高,需要方案设计、定制化开发、配置、试运行,单个项目人力投入重;而服务机器人的逻辑更接近标准化的电子消费产品。
/ 02 /
从招股书,看到机器人产业三个真相
从这9家港股机器人的招股书里,藏着三个关于行业的真相:
机器人已经跑到规模化落地的关口,离盈利不远;国内市场卷到刀刀见骨,价格战成了常态;而利润更厚的海外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玩家加码。
这三条线索,几乎勾勒出未来几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走向,也决定了谁能笑到最后。
第一,规模化加速,行业逼近盈亏平衡线
虽然上市的机器人公司大部分都是亏损,但这些公司其实已经离盈利很近了。
从数据上看,2022年,这9家公司经调整净亏损13.53亿元;到2024年,亏损缩到11.12亿元。刨掉波动大的极智嘉和埃斯顿,剩下7家公司亏损直接从6.98亿压到2.1亿,直接收窄了70%,平均下来每家亏损不到3000万。
收入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在毛利率的变化里看得更直观。
比如,斯坦德机器人机器人解决方案收入两年翻倍,从0.77亿到1.47亿,毛利率从10.5%冲到35.4%;极智嘉整体毛利率也从17.7%升到34.8%。
一句话总结:以前卖得少,赚得薄;现在卖得多,毛利就上来了。
第二,产业竞争依旧惨烈,毛利被一刀一刀削
众所周知,由于国内制造业非常发达,大部分领域的竞争“卷”到飞起。这一点在机器人行业也不例外。
在9家公司里,4家的毛利率在2024年比2022年下滑,其中乐动机器人跌得最狠——从27.3%掉到19.5%,跌了近8个百分点。
公司招股书对此的解释是,公司采取了更激进的竞争策略。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市场是典型的“鸡蛋糕”格局——前五名加起来市占率才6.2%,乐动虽然是老大,也不过1.6%。为了保住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必须降价抢用户。
做酒店机器人的云迹科技也没能幸免。尤其是碰上同行拿了大额融资,用“以价换量”的方式抢单,云迹的价格体系直接被打穿。
招股书里,数据很扎眼:“润”系列送餐机器人,均价从2022年的2.32万元一路降到2024年的1.31万元,三年跌了43.53%;“格格”系列也降了22%。
CPO李全印曾感慨,2016年一台送餐机器人能卖13.6万,现在不到3万。国产配送机器人刚出来时,出海售价能到十几万一台,跟一辆车差不多;这几年直接跌成了“买得起的家电”。
除了同行的竞争外,机器人公司往往也要面临强势的下游客户。比如,2022-2024年极智嘉的工业搬运AMR业务毛利率,从18.4%一路跌到12.1%。公司坦言,下游主要是锂电和新能源厂商,这些客户体量大、话语权强,想跟他们谈高价,几乎没戏。
第三,出海,才是赚钱的出路。
相比在国内拼到头破血流,出海的公司显得轻松许多。
唯一实现盈利的卧安机器人,就是个做海外市场的选手。2022年还亏0.69亿,2024年已经赚了0.26亿,毛利率更是从34.3%飙到51.7%。它的收入有95%来自海外,日本市场贡献最大(57.7%),欧洲和北美也有不小的份额。
极智嘉同样靠出海改善了盈利能力。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达17.37亿元,占比72.1%,美国和亚太市场合计贡献超过一半。
虽然2022-2024年的收入复合增长率只有28.89%,在9家公司里不算最高,但亏损收窄幅度惊人——经调整净亏损从8.21亿元压到0.92亿元,毛利率也从17.7%升到34.8%。招股书还披露,海外业务毛利率超过46%,远高于国内。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机器人公司在加码出海。
斯坦德机器人的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0.2%升到2024年的24.1%;乐动机器人也杀进海外火热的割草机器人赛道。
但越来越多国内玩家涌入的代价是,海外也卷起来了。
比如,当其他国产割草机器人的定价普遍在1199至2499美元区间时,乐动直接把自己第二代割草机器人Genie的价格压到了599美元,亚马逊售价899美元,硬生生砍掉一半。
/ 03 /
总结
透过这9家机器人的招股书,可以看到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几条清晰脉络:
一方面,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销量的快速增长让盈利的曙光逐渐清晰;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内卷和价格战仍在持续压缩利润空间,成为挡在前方的一座大山。
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那里客户付费意愿更强,价格体系更稳,毛利水平也更厚。
从长远看,真正能跑出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公司,不仅要在国内卷得住,更要在海外打得赢,把规模效应、成本优势和技术能力转化成全球市场的话语权。这,才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乌鸦智能说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