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和几位朋友闲聊,有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提到,以前医院必备的一些低价药现在已经很难买到。据他所说,一些低价药虽然药效好,但是利润低,用量少,药厂已经逐渐停止生产。例如,近两年经常有甲亢病人反映,很难买到甲巯咪唑;通常这种药得服用一两年,有人因为买不到药,被迫停止治疗,导致病情复发。
之后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这个问题并不简单。首先,前面提到的低价药问题已经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关政策。例如,为了保障常用低价药生产供应,2014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国家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清单》,允许药企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不过,公开资料显示,入围名单的药企却鲜有提价者。
究其根源,在于低价药领域生产厂家多,竞争激烈,导致价格过低。即使涨价,厂家利润空间也很小,甚至还可能由于涨价后销量下滑而亏本。因此药企不愿意生产低价基本药物。无独有偶,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美国。在为客户制定医疗保险计划时,医保企业用高价药取代低价药,以赚取更高的利润,以至于美国人均药物支出远远高于其它发达国家。根据经合组织的一份报告(Health at a Glance 2013,www.oecd.org),2013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国人均药物支出为985美元,远远高于经合组织31国483美元的平均支出额。
本文不对药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是想指出,低价药供给不足是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按照一般经济学理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通过价格机制有效地将需求与供给匹配起来。以中国轿车市场为例,充分的市场竞争不仅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不同质量和档次轿车的需求,汽车的实际价格也逐年下降。然而,价廉物美的普药供给不足,表明至少在医疗服务市场,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满足需求,即药价悖论。
在医疗市场,供给方包括药厂、医院、医生、医保企业等经济实体,其所谋求的经济利益与价格直接相关,价格越高,收益越高。而作为需求一方的患者所购买的服务属于刚性需求,药价高低,对需求的影响很小。在这种格局下,供给方有强烈的动机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包括药价。即使实行价格管制,也难以抑制供给方通过各种手段变相提高药品消费价格。因此,价格机制失灵,患者难以获得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
依笔者的浅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药价悖论,就必须改变医疗服务按成本定价的机制。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对医疗市场的有效组织,充分体现按疗效付费,才能有效遏制医疗服务供应商不断提高价格的冲动,促使供给方为患者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例如,某些采用全民医保体系的国家,如英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由政府支付医疗支出,需求一方不仅议价能力强,而且有强烈的动机按疗效支付费用,可以有效控制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成本。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治愈患者的轻微头痛,英国医生就很难为患者开出价值上百英镑的药方。英国2011年医疗支出占GDP的9.4%,远远低于美国(17.7%)(Health at a Glance 2013,www.oecd.org),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医疗市场的组织方式不同。
然而,由于药价悖论属于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缺乏灵活性的全民医保体系,难以确保患者获得价廉物美的医疗服务。例如,在全民医保的加拿大,多数地方政府为了控制药品价格,采用由药店向政府报销普药费用的措施,造成普药价格上涨。2007年,加拿大普药的平均价格比美国高115%,而品牌药(即新药、特药)平均价格比美国低51%。结果加拿大人抱怨普药价格高了,隔壁的美国人抱怨品牌药价格高了,即加拿大药价悖论(Canada’s Drug Price Paradox, 2010,www.fraserinstitute.org)。
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集思广益,找到药价悖论的最佳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