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纪,大唐高僧玄奘离开京都长安,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古丝绸之路,前往遥远的西方世界,去探究佛法的真谛。大漠雪山,森林城堡,他历经劫难,九死一生,命悬一线,最终抵达心中的圣地——天竺之国。这个天竺王国便是与中国并称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前不久,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专程来到古城西安,意味深长地探寻历史往事,似乎忘怀不了这一久远的千年情缘。
千年情缘今再续
一千多年后,历史又把这两个历经磨难、命运多舛的民族戏剧般地牵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中国借助国际制造业产业大转移的大势奇迹般崛起,在全球竖起了中国制造的大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后的今天,印度以与中国相类似的资源禀赋步中国后尘,被世人称作可颠覆中国制造的新兴制造业大国。
199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还不到3%,如今已接近25%。截止去年,全世界80%的空调、84%的手机以及60%的鞋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业高歌猛进的发展所形成的供应链,已经深入到东南亚各地。如今,全世界几乎一半的产品都由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大工厂”制造。
作为中国制造业风向标的富士康在日前宣布,将投资50亿美元在印度建厂,开辟新的制造业基地。郭台铭对外表示,富士康决定到2020年,在印度国内兴建10至12家生产工厂,未来5年内将设厂地点扩展至印度其他邦。此外,富士康还将投资印度互联网创业公司、小型企业,以及本土手机制造商。无独有偶,包括TCL、华为、小米等一批在土生土长的国内企业,也计划将自己的生产基地部分迁往印度。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逐渐丧失一般制造业优势的今天,世人把眼光投向了这个与中国并称为金砖五国的南亚国家,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很显然,随着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加剧、人力成本飙升、贸易顺差矛盾激化等多因素的剧变,不少制造企业逐渐开始将部分生产能力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端的国家。随着这股迁徙大潮到来,印度会否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备受世人关注。
且看印度的资源禀赋
我们回望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轨迹,全球制造业出现过“英国制造”、“美国制造”、“日本制造”、“德国制造”和当下的“中国制造”。制造业转移的基本路径总是按照资源禀赋而迁徙,非常类似于游牧部落的“逐水草而居”。为此,我们有必要观察观察印度的资源禀赋状况。
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是英联邦的会员国之一,国土面积 298万平方公里,2014年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2.7亿(中国为13.7亿)。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佛教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在软件业出口方面表现突出,金融、科研、教育、技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之快也令世界刮目相看。2014年印度GDP为113.45亿卢比,约合1.83万亿美元,GDP的增速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领先。莫迪当选印度总理以来,更是承诺大力革旧除弊,大力推进经济领域变革。国际分析家普遍认为,虽然印度政局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但是印度在多个领域展示出较为迅猛的崛起态势,这一趋势基本不会逆转。
相比于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印度长期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因此,印度国有企业的比重非常低。可以预测,这将为印度正在兴起的制造业将带来无尽的活力。另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不会为西方社会所敌视,应该看到,这是印度一个潜在的巨大优势。
自印度实行全面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其高增长的光环下也难以掩盖了许多尖锐矛盾。例如贫困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社会财富分配有失公平;种族等级制度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等。同时,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复杂的政策环境也是印度制造业必须跨越的障碍。总之,印度经济改革面临诸多挑战,相信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绝不会一路坦途。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优越的自然禀赋推动下,全球制造业快速向中国沿海转移,中国成功抓住机遇,搭上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顺风车,实现了大国崛起。然而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近年来一波接一波的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国际产业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中国的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十年前,中国的制造成本非常低,而今天制造业成本一路飙升,主要表现为:一是因为中国工人的薪资大幅提高了,中国从2004年的4.35美元时薪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二是汇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了35%。尽管最近人民币有4.6%的贬值,但难以改变大势。三是能源成本,中国的电力消耗,从2004年的7美元/千瓦时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时,而天然气成本则从5.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升到13.7美元,涨幅138%。
从营商环境看,中国的制造业同时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第一,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不断证明,一国经济的强大,源于生生不息的民营产业实体,同时民营实体也是科技创新的强大源动力,是创造就业市场的主力军。而在中国,掌握社会财富三分之二和各种稀缺资源的垄断国企,无情的挤压着民企的生存空间,使得民企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几近崩溃。第二,经济增长方式造成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后劲枯竭。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主要靠出口带动。而随着全球经济的长期低迷,出口衰退,此时只能依赖投资,这些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投资模式造成多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目前我国的产能总体过剩已高达30%以上。第三,国富民穷的失衡分配机制造成内需长期萎靡不振。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民间财富比重偏小,造成消费能力缺失。而来自全球发达的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表明,一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内需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的内需不振是发展模式长期畸形的结果。
沉舟侧畔千帆过
美国专业机构BCG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制造成本已达到美国的96%,与美国相差无几;日前纽约时报则直指,大陆的纺纱业成本,反而超出美国30%。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曾是国人的骄傲。凭借成本低廉等优势,中国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然而,风云变幻,世事无常,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中国正经历制造产业空心化,昔日引以为傲的产业正逐渐失去光环。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目前中国劳动力人口正呈现出缩减趋势,15—59岁人口从2011年至2012年缩水了66万,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到2014年已从2011年顶点减少了560万。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重振与欠发达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正同时发生,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双向挤压。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迹象,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订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在中国,老龄化时代正跑步到来,而印度却迎来青壮年时代。根据联合国全球人口展望报告,印度15-59岁的劳动力数量在2015年已经超越中国。到2050年,印度适龄工作劳动力将达到10.5亿人,比中国适龄劳动力多30%以上。另据联合国人口报告预测,在2020年之前,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在占据了人类历史3个多世纪的人口最多国家宝座将拱手让位于印度。要知道,人口意味着生产力,人口意味着市场消费力,人口意味着人气和影响力。
莫迪上台后,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力争把制造业占印度经济的比例从18%增加到25%。莫迪的振兴印度制造业的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在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方面有所重叠,但主体是引入劳动密集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平均收入。也就是说,在中国要叫板美国、德国、日本的时候,印度意图取中国而代之,正所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制造”正面临30多年来最严峻的危机,如何突破发展的难题,全靠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