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昔日帝国的衰落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1日 来源:超天才网 作者:王文竹 浏览量:3,413

今年4月,索尼公司公布了2014年度的财报,净亏损达1260亿日元,索尼现任CEO平井一夫等董事会成员主动削减自身报酬的5-10%以明确2014年亏损所承担的责任。实际上,这已经是索尼连续亏损的第八年了,为了应对连年的亏损,索尼已掀起了全球大规模的裁员。作为一家横跨世界电子、通讯、信息、家电、游戏的先导者,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索尼曾经承载着上一代人的梦想,并被誉为日本民族品牌的神话而走向世界。对于曾塑造日本在上一世纪电子产业帝国的分崩离析,其衰落背后的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引起索尼帝国没落的原因也许错综复杂,但追溯着索尼从崛起到衰落的时间线,我们便能从中窥见一斑。

创业维艰

1945年,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工商业陷入一片死气沉沉的窒息之中。技术员出身的井深大和7个小职员以19万日元的资金在日本桥白木屋百货大楼的一个屋子里,创办了一个名为“东京通信研究所”的小公司。不久之后,他的朋友盛田昭夫加入其中,并于1946年5月,将公司更名为“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正是深谙经营之道的商业巨人盛田昭夫,与具有卓越创新意识的电子奇才井深大这一对传奇式的搭档,使得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公司日后一跃而起成为横跨世界电子产业的索尼帝国。

东京通信工业的发展初期,由于资金少、底子薄,而同行的东芝和三菱等大公司却是支撑日本经济的命脉,这些大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井深大决定另辟蹊径,在他人没有尝试过的领域内进行钻研和探索,也正是立志“做别人不做的事”这一信条,使得日后的索尼走上了成功之路。在上世纪50年代,晶体管技术原是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一项划时代发明,但初步开始应用于理论阶段,却没有用于民用设备。井深大和盛田昭夫认为晶体管技术在初期的应用,一定不会渗透到民用领域,他们希望创造一种大众化产品使其在民间广泛的应用。也正是以此为契机,两人决定将半导体技术用于民用的晶体管收音机。在当时开发晶体管收音机是一件极具冒险的挑战,因为这一空白领域不仅耗资巨大,而且世界上尚未开发出用于收音机的高频率晶体管,为此东通工组织了一批年轻技术人员成立攻关小组,对高频晶体管进行研制。但实验的经费十分紧张,其原因是晶体管材料在当时非常昂贵,仅在半年之内,设备与实验经费的开销已将近1亿元,这对于资本并不雄厚的小公司,是个极大的压力,以至于三井银行估测这巨大风险已经不愿再向其贷款,而在那个年代,外界认为,晶体管这样一种高端技术,用于民用产品的开发根本不合常理。但井深大却无视外界的反对呼声,他亲自来到银行说明晶体管原理以及用于制造民用产品的可能性,说服三井银行继续为其贷款。

然而高额的开支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理想,晶体管收音机的成品率却只有5%,面对难关,井深依旧坚信,晶体管收音机终将取得一鸣惊人的成功。在技术人员团结一致的努力之下,1955年,世界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TR—52终于研制成功进入市场,依靠自己的技术攻关,在这一领域技术上甚至超越了美国,最终生产出世界公认的一流产品,而在此之前“made in Japan”一直被美国人视为低劣品的代名词。TR-52的暂时性成功,并未使公司停止探索的脚步,它紧贴市场需求,把研发重点放在音质,灵敏度和电池寿命上,并推出世界最小型袖珍收音机,这款收音机不仅灵敏度高,而且耗电量为其他收音机的一半,成为战后日本首次对外出口的商品。

 

 

一跃而起

1958年,东通工更名为“SONY株式会社”。1960年,Sony的晶体管收音机品牌已走出日本,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并逐渐被世界所熟知,这一切标志着进入创业的新时期。但索尼并未停止产业的开拓,而将目光投向了家电行业。同年,索尼开始将晶体管技术应用于家电,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电视机TV8-301,这款电视机使用了23个晶体管和15个二极管。当时彩电虽然问世,但是画面却并不清晰,井深大看准形势积极研发,1968年成功的推出划时代的产品——索尼的特丽珑彩色电视机,这款电视的独到之处采用了单枪三束技术,使得彩色电视机显像管在亮度和色彩方面呈现高质量的画质,而这款单枪三束结构对控制电路的要求极高,如果技术水平不过硬,会在聚焦和几何失真方面产生缺陷,由此看出SONY在生产技术上的实力。在特丽珑彩电生产初期,由于技术方面的苛刻要求,使得产品没有任何利润,井深大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借贷200万美元,将第一台特丽珑彩色电视机成功的推广到全球,打造了索尼在家电市场的辉煌开端。

1968年,SONY成立唱片公司,在80年代又收购了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使得索尼的产业逐渐做大,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但上世纪80年代,索尼也面临着整个社会普遍的经济大萧条,尤其是开发的录像机陷入被淘汰的危机,盛田昭夫看到技术上的墨守成规只会让索尼走向灭亡。他想研制一款能在飞机上听到歌剧的产品,于是他不顾索尼所有工程师的反对,将喇叭、录音设备从收音机上拿掉,并于1979年推出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划时代产品Walkman随声听,从此标志着便捷式音乐的诞生。Walkman是继晶体管收音机,特丽珑产品之后,索尼推出的另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1984年Sony又创造CD Walkman,在同期产品中的占有率始终处于全球第一名的地位。凭借着特丽珑的独创性技术与Walkman的问世,使得索尼一跃而起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第一代创业者将索尼打造成一个横跨家电、电子、通信、音响的国际帝国。

 

 

帝国的衰落

然而,这庞大的帝国却在毫无危机感的心态中逐渐失去昔日的光芒。1995年,出井伸之出任索尼CEO,而在此之前,索尼的最高管理者一直出于创业团队本身,应该说,出井伸之是索尼第一位非创业团队出身的职业经理人。从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索尼的发展方向由此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分水岭,揭开了索尼从强盛走向衰败的序幕。这种微妙在于,之前来自创业团队的管理人,比如井深大和盛田昭夫,更关注技术的创新和先进性,集中力量打造新产品本身,而出井伸之在公司的运作和财务改善中下了一番苦工,在公司的治理上进行一番新的改革,但这些改革虽颇有成效,也确切的将索尼引向一个新的轨道,但却让索尼失去了以往称霸市场的技术制高点及竞争力。在1998年索尼技术节上,出井伸之的讲话:“在网络时代,硬件将失去其一贯的价值。电视屏幕是否明亮或有美丽的分辨率,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内容,谁创造了它,谁控制了发行内容的网络。”鉴于他的判断,以及日本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等级独裁弊端,索尼放弃了硬件制造,完全进入内容领域的研发。然而这给索尼带来的危机是深远的,当平板电视实现了产业化,索尼却失去了核心技术。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导致了一向走高端路线的索尼被迫和对手展开了价格战。2003年索尼的财报显示利润锐减98%,而到2004年,索尼的利润已经跌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曾一度称霸全球电子业的索尼却被韩国的后起之秀三星所超越。

2005年出井伸之被迫下台,看到最高管理者决策失误对整个公司造成的深远影响,索尼在危机中迫切需要一个完全不受日本文化影响的领军人物,运用西式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改革索尼的传统管理制度,这时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霍华德斯金格出任Sony的CEO。然而这并未改变索尼根本上的衰落,由于在过去独占鳌头的领域中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在原本精尖的技术上固步自封,却没有察觉到世界的发展却悄然的由电子化逐渐走向数字化。数年后,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od打败了索尼的walkman和索爱手机,就连索尼之前引以自豪的黑电产业也出现了连年亏损。索尼在技术上的创新不足,停滞不前也是其家电面临衰落的原因。而原本需求量较大的中国市场近几年也摆脱了对索尼的依赖,致使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日渐萎缩。2008年度,索尼亏损29亿美元,2010以及2011年间,亏损数额分别高达32亿美元和56亿美元。如今,索尼市值已经由2000年的最高值1250亿美元下降到现在的350亿美元,一个昔日的庞大帝国现已频临破产的边缘。

落幕的深思

对于索尼所处的电子行业来说,产品技术更新飞快,创新便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和灵魂,失去了技术的制高点,索尼便失去了其核心的竞争力。日本作家立石泰则曾经写过一部探究索尼衰败原因的书——《死于技术:索尼衰亡启示》。他深入索尼公司,遍访索尼的历任管理者,详细披露了索尼帝国是如何一步步深陷泥潭的经过。自索尼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问世以来,索尼的每一次技术创新会撼动整个产业,特丽珑电视机、Walkman随身听、CD播放器,然而从出井伸之出任索尼CEO之后,索尼在技术巅峰优势从此消失,再也没有推出任何一款让人为之振奋的产品。究其原因,有些人认为,索尼的创业者一旦将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他们看重的并不是整个公司的长远规划,而是在任期内确保股东的利益,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已经与当初盛田昭夫与井深大建立索尼时以技术为本的创业精神渐行渐远,使其最终失去了索尼的核心灵魂。

索尼成于技术,也败于技术,它面对的另一个问题便是研究与开发的预算较高,索尼每年的研发费用是营业利润的10%,而研发产品设计却与市场需求脱节。SONY在过去是市场需求和卓越技术的完美代表,而今的索尼无视市场趋势而开发产品,他们研发的百万像素产品、超轻型设备、高储能电池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但都已失败告终,产品战线拉的过长。而后起之秀的三星,LG在电子产品上有较多优越的性能,导致索尼竞争力的下降。

当年第一代创业者盛田昭夫与井深大立志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产品,以及称霸全球的品牌,那时索尼公司推出的创新产品和专利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也正是这份无私无畏,开拓未知的勇气和信念才塑造出了世界一流的多元化帝国。而如今的索尼,无论是创新的专利,亦或是研发的产品都远远的落在三星之后了,当失去了最初的独创精神,索尼便失去了一个企业真正的特色和自我。回顾索尼的兴衰之路,也许这是一个漫长而坎坷的故事,然而昔日帝国江河日下的背后,却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超天才网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0 0 0
有话要说  人讨论    3,413 人阅读
发表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