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北美报告
微信号 :Canadanews
李嘉诚:“不要用空洞的道德衡量我。”
李嘉诚曾借助媒体表达这样一番想法,他说:“我是一个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给我戴上什么帽子。因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么阴谋家、政治家,我仅仅就是一个商人而已。了解这一点,你就很容易读懂我的自我辩护。”
时年91岁的李嘉诚,仍选择用“资本”为自己进行终极辩护,他滤去了道德,滤去了时代,滤去了乱象。
而在他背后的香港,今天正陷入贫富差距的困境内,陷入无立锥之地的绝望中,陷入内地迅速崛起的谜团里。
李嘉诚曾透露:清晨5点59分闹钟响起,他就会起床听新闻,打一个小时高尔夫,然后前往办公室处,团队会把当天全球精华信息做一个摘要,供李嘉诚阅读。晚饭后,李嘉诚观看半小时的英语节目,一边听一边大声跟读。为防止自己“落伍”,李嘉诚还会与时俱进地用智能手机及iPad阅读新闻。
虽然,李嘉诚于2018年3月宣布退休,余生将全力投入慈善事业。但他每天若坚持阅读新闻的话,定能了解近日香港发生的骚乱。
可惜,李嘉诚的iPad估计出了什么毛病。面对香港空前严峻的局面,善于审时度势的李嘉诚沉默至今。
李嘉诚消失了,消失在自己主动放弃的话语权里,安全而自由。
李嘉诚的“香港梦”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父亲李云经,母亲庄碧琴,两人育有3子1女,李嘉诚是长子。婴儿时李嘉诚额头高高,双眸明亮,被家人和乡邻们称为“大头诚”,五岁上潮州北门街观海封小学。
1939年6月,日机轰炸潮汕城区,学校开始停课;不久,潮汕沦陷。他们一家先逃到松坑乡,后又逃到后沟,父李云经与母庄碧琴商议,要投奔香港妻弟庄静庵。
1940年冬李嘉诚一家上路,所幸没有遇到日军,足足走十多天,终于来到香港。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家。今日有关香港钟表业的著作,莫不提及庄氏家族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
庄家长女叫月明,比李嘉诚小四岁,聪明伶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当地教会办的英文书院念书。千金小姐月明从不嫌弃穷表哥李嘉诚,相反还十分同情他。
庄月明
李嘉诚父亲李云经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过语言关,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州话。
从此,月明就成了李嘉诚的广州话老师。表妹用心教,表哥认真学,不久,李嘉诚便能用广州话与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分高兴。李嘉诚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教月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这一对“金童玉女”两小无猜、互相学习的情景,是当时庄家最为动人的风景。那一段日子,也成了李嘉诚动荡童年中最温馨的回忆。
1943年冬,父亲李云经去世,临终给儿子留下遗言:求人不如求己,做人要有骨气;失意不要灰心,得意切莫忘形。舅舅庄静庵表示要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李嘉诚告诉舅舅,自己打算终止学业,去做钟表公司,从小学徒干起,半年时间学会各种钟表修理与维护。
李嘉诚学徒期满,被调到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随后成为手表表带售货员,当时只有12岁。他离开舅舅公司,去五金厂做推销员。五金厂刚刚打开局面,他到一家塑胶带公司当推销员。
17岁转职为玩具推销员,18岁时被提拔为业务经理,统管产品销售,两年后又升为总经理,负责公司全面业务。李嘉诚的商业天赋在这时已经显现,从此他立定理想要成为一代富商。
而表妹庄月明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学术路线,她先以优异的成绩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入读香港大学本科,后来又赴日本明治大学进修。这段枯燥的求学时光里,她一直牵挂着远在香港拼搏的表哥。
年轻时的李嘉诚
但另一边的表哥李嘉诚则开始了一段划时代的“香港梦”。
1950年夏,李嘉诚创立长江塑胶厂。创业资本是5万港元,部分由自己省吃俭用攒下,一大部分是向亲友借贷,其中更有舅母邱碧云鼎立支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配料加工业兴起,欧美生产线逐渐转移到香港,抓住机遇的李嘉诚一跃成为“塑胶花大王”,赚下人生中第一桶金,纯利润达到100多万港元。
此后,他先于1958年在工厂区购入土地,兴建一座12层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一座工业大厦,两座工业大厦面积共12万平方英尺。
1963年4月27日,李嘉诚与表妹庄月明结婚。翌年,两人生下长子李泽钜。
李嘉诚庄月明一家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版图
成家立业的李嘉诚,此后在香港一路起飞,成为民众口中的“超人”。李嘉诚曾给自己定下八字戒律:“少出风头、不谈政治”。
但深谙商机的李嘉诚每一次都站在了风口之上。李嘉诚在香港的所有收购举动都与内地政治变化有关,内地60年代的香港移籍潮更让李嘉诚收购了不少廉价房产。
70年代后期实施改革开放,英资怡和在香港的信心出现动摇,李嘉诚顺势与其直接竞争并一举收购和记黄埔。
80年代初,中英双方曾在香港问题上的争执给市场带来动荡,李嘉诚趁机收购港灯和青州英泥,李嘉诚借助政治气氛在股市中,低进高出而大获其利的操作更是数不胜数。
李嘉诚及其长子
时间倒退至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公司。1972年7月,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同年10月申请上市,11月1日获得挂牌。
上市第一天,长江实业股票股票价由发行价的3元升到6元,赚得盆满钵满。因李嘉诚擅用股票融资,加之当时的股市热潮,故得以小吃大,在上市的一年内,李嘉诚土地储备已上升逾20倍,自此开始了几次方的资本积累速度。
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宣布通过长江实业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购入英资第二大洋行、市值约60亿港元的和记黄埔22.4%股权。其后逐步增持,1980年底增至41.7%。李嘉诚成功控制和记黄埔,几乎富可敌国。
1985年,李嘉诚又乘怡和集团出现财政困难时,用29.05亿元收购其名下港岛区及南丫岛的电力供应商香港电灯公司34.9%股权。香港电灯目前仍是港岛主要供电方,其实际控制人正是李嘉诚的长江集团。这也被认为是李家产业转型的典范之作,可以让后代盈利高枕无忧。
不过之后,李嘉诚还是没忍住搞房地产的野心,在1989年把当时港灯最先进的鸭脷洲电厂改成了海怡半岛,命名为“海怡半岛”。
这么好的位置不搞房地产岂不可惜了?
图片:香港海怡半岛
1986年,透过家族公司及和记黄埔,李嘉诚以32亿元收购加拿大赫斯基能源石油公司52%股权,1992年再收购43%,最终获得绝对控制权……
2013年,李嘉诚以310亿美元财富摘获华人首富之称,排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8位。
一时间,李嘉诚几乎上天,成为“香港梦”的最高标志。
在当时崇尚“资本”的香港人眼中,超人李嘉诚飞多高都不足为奇。
李家之城的困局
香港人认为赚钱才是要紧的事,政治要尽量少碰,这一方面跟港英政府当年的强势压制有关;另一方面,自由资本主义也的确成为港人的一种信仰。
但如今,香港“资本主义”却在政府不断丧失话语权的苍白背景下,逐渐畸形地生长起来,令香港民众生活在了水火之中。
近几年,香港民众开始反思李嘉诚等四大顶级豪门家族的“地产霸权”、“资本霸权”。
彭博商业周刊还曾在一篇题为《好的资本主义,还是坏的资本主义,香港要做出正确选择》的文章中,用一幅图简洁了当的说明富可敌国的香港“四大家族”是怎样控制700万市民的生老病死。
图源:补壹刀
至此,民众口中白手起家的“超人李嘉诚”,也身处越来越不友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崇拜李嘉诚到仇恨李嘉诚,香港社会经历了一个断裂的过程。
今天的香港人开始恨起李嘉诚,认为李嘉诚对香港的天然气、水、电力、港口、零售业等行业的垄断,极大地损害了香港地区消费者的利益。
不久后,香港一名学生颇具讽刺性的作文《李家的城》引起香港民众的广泛共鸣,其中写道:“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 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 下班。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这时李嘉诚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珍爱的海怡半岛不过只是大佬们的传说,普通民众的生活根本就是局促不安。
由于港岛供地紧张,香港不少人蜷缩在10平米的“鸽子笼”里:
以及比“鸽子笼”惨得多的铁笼房里:
赤裸裸的图片背后,就是香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贫富差距,以及显见差距所带来的焦躁和彷徨。
实际上,香港贫富差距并非一日之寒。只是昔日苦苦挣扎于贫困线上的内地,足以给这座港岛带来优越感,以及心灵上的慰藉。
但如今,伴随着内地经济起飞,香港经济增速放缓,本地制造业不断外流,劳动力需求减弱的时候,港岛就不再能从容自处了。
电影《甜蜜蜜》中,张曼玉与黎明所饰演的港漂
正如曾任香港证监会中国顾问的财新专栏作家叶翔所说:“近年香港社会反富豪和排斥内地的声音渐强,核心原因在于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密切,但各阶层从中获益程度相差极大,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开,中下层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下降。”
2013年4月,李嘉诚控制的核心企业和记黄埔旗下的港口管理公司发生了要求改善待遇等的罢工,持续了约40天时间,成为二战后香港时间最长的罢工。该罢工的领头者何伟航表示,“他只是善于赚钱”,显示出对李嘉诚的无限厌恶。
此前,香港显示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2011年达到0.537,明显高于被视为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危险水平的0.4。
在此背景下,香港民众对于李嘉诚评价的陡然转变,也可折射出香港社会的糟糕现状。
目前,面对“李家之城”的困境,已届高龄的李嘉诚选择不置一词。也或许,李嘉诚早已向公众进行过自我辩护,他说:
在职业上,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职业是失败的,人生也是残缺的。不赚钱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没有资本利润去做善事。
香港需要寻找未来,大陆需要寻找未来,大中华区需要寻找未来,全世界都需要寻找未来,但是我需要寻找的只是利润。对我来说,谁是趋势、谁利润更大才是我要考虑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虚假的道德说教。
不要试图让商人去承担国家的政治责任,也不要试图用政治去影响商人的经营理念。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我就是一个商人,会去努力理解政治,但是我绝不僭越政治,那是政治家们的事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王刚
责任编辑:马家辉
出品: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北美报告(微信ID:Canadanews)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