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波中国 AI 浪潮里,谁是最成功的 AI 硬件?
答案可能超乎你想象。不是热炒的 AI 眼镜,也不是可爱的 AI 玩具,而是一张小小的AI 录音卡片。
如果只看数据,它大概是迄今为止中国厂商最成功的 AI 硬件。真正把这个品类带火的,就是 Plaud。
截至目前,Plaud 全球出货量已突破百万台,从 2023 到 2025 连续两年保持10倍增长,今年预计收入2.5亿美元。更狠的是,其中差不多一半来自年度AI订阅服务,盈利能力远超传统硬件。
朱啸虎甚至透露,Plaud 已冲到 10 亿美元估值,大厂们都在排队要投。如今,阿里、360 等巨头也开始盯上这块“小卡片”。
问题就来了:在 Plaud 之前,录音笔这种功能类似的产品早就存在,为什么 AI 录音卡片还能杀出一条新路,做到这种规模?
今天,乌鸦君就带你聊聊,藏在 AI 录音卡片背后的趋势与逻辑。
/ 01 /
人人都在抢的“AI录音卡片”
用一句话概括,AI录音卡片就是,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助理的集合体。
它是一张能贴在 iPhone 背面的超薄卡片,接入大模型,随时能录、能转写、能整理,还能自动生成会议纪要、行动清单,甚至给出分析和提醒,堪称“口袋里的秘书”。
▲Plaud Note Pro
在Plaud火了之后,阿里、360、出门问问都杀进来,模仿Plaud做了类似的产品,基本达成了几条共识:
第一,轻便到极致。Plaud Note只有29克,厚度2.99毫米;DingTalk A1 稍微厚一点,3.8 毫米、40 克;TicNote也在 30 克以内,厚度 3 毫米左右。
光说数据你可能感受不到,换个直观的比喻:这东西和一张银行卡差不多大,比一个车钥匙还轻,你随手一贴,就能挂在 iPhone 背面,几乎感觉不到额外负担,也带来“无感携带”的体验。
第二,AI录音卡片的另一大共识,就是“硬件卖的是入口,订阅才是现金流”。
Plaud Note 硬件定价159美元(约1100元人民币),可真正赚钱的是背后的AI服务,订阅最低一年240美元,几乎比硬件还贵。
这个商业模式也被后来者跟进。比如,DingTalk A1 的青春版 499 元、旗舰版 799 元,价格和一部低端手机差不多。而会员的专业版一年要599 元,尊享版一年1499元。
再看 TicNote,硬件起价999元,还会附送 Pro会员体验。如果你想继续用高级功能,就得额外掏578元/年。
除了以上的共同点外,各家也都做了一些差异化:
比如,DingTalk A1在硬件端强化了收音效果,把收音的距离提高到了8米,比刚发布的Note Pro还要远。在软件端,DingTalk A1也加入了钉钉办公的协同,转录提取内容可以自动写入钉钉流程或AI表格。
而TicNote的定位更强调“智能助手”,它内置了出门问问自研的智能体Shadow AI,强调“有记忆的 AI”。根据出门问问介绍,这个智能体可以干很多活,不仅能识别不同发言人,可以生成可视化思维导图,还能把会议录音转成播客,用「魔音工坊」的声音来读。
从数据上看,跟进这几家销量也跑得很快。TicNote上市不到两个月,全球销量就破 3 万台,按其999元的硬件价格,光硬件就有3000万左右的收入。
不过,真正把这个市场做热、让大家开始讨论的,其实还是Plaud。那么,Plaud 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 02 /
Plaud做对了这两点
其实,Plaud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在生成式 AI 浪潮推动下,一批“AI 会议笔记”产品正在迅速崛起。
比如,Granola从会议切入,定位于“个人办公的第二大脑”,估值高达2.5亿美元;而扎根医疗系统的AI笔记Abridge,估值更是高达27.5亿美元。
投资人押注的是,不只是工具本身,而是它们背后的趋势:记录这个事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而真正有机会催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助手。
原因很简单,在AI时代,记录这个事情的价值变了。
具体来说,AI的核心壁垒是context(上下文),所以AI的行为就要由上下文来出发,context包含着很多东西,比如意图、喜好等等。
而所有对话、会议、语音都沉淀成可随时调用的上下文中枢。也就是说,记录变成了智能中枢,成为一切智能行动的起点。
Plaud 抓住的正是这一波浪潮。某种程度上说,Plaud的核心哲学和Granola很像:AI 不是要替代人,而是要放大人的能力。
但不同的是,Plaud 选择以硬件切入,并踩中了一个空白:
AI在移动端的落地,并没有做到极致。手机上的录音、转写只是附带功能,不会有人专门去把它打磨到最好。尤其是苹果用户,他们不希望通话打断录音,并且愿意为更优质的麦克风和更长的续航支付溢价。
Plaud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把录音记录这个事情做到了极致。
Plaud 的“极致”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定位上,Plaud定位于“Work Companion”,主打“三高”人群(行业知识浓度高、高对话依赖和决策杠杆高),而不是做全民生意。所谓“三高”人群,即:
行业知识浓度高:需要依赖大量专业知识的领域。
语言媒介占比高:主要靠说话来完成工作的人,比如咨询顾问、医生、律师。
决策杠杆高:一个人做出的决定会影响很大范围,比如管理者、投资人。
第二,基于“角色理解”的产品哲学,基于办公场景的需求做“深度集成”。
比如 ,Note Pro上有一个“高亮按钮”,开会时,只要你觉得某句话特别重要,按一下这个按钮,系统就会记下来这是“重点”。后面 AI 在转写和总结时,会特别关注这些被你点过的时刻,把它们凸显出来。
再比如,Plaud 的内置智能问答功能“AskPlaud”,可以帮你检索信息、生成报告、文档、邮件,优化工作流,每一个回答都以参考为基础,并且可以追溯到用户的原始音频,强调准确且没有幻觉。
正如前面说的,记录其实是一切智能行动的起点,这背后有很强的商业逻辑。
你会发现,不管是 Granola 还是 Abridge,这类产品都在做同一件事:把自己做成“更大的容器”。它们不想当一个孤立的工具,而是通过插件、API 或原生功能,直接接入用户的工作系统,嵌进组织的日常流程里。
这样一来,记录下来的数据,就变成了它们的护城河。
Plaud 也是一样。它不满足于当个“录音存档盒子”,而是要把内容直接送到你每天用的软件里。就像修了一条“数据高速路”,信息能自动流转,而不是靠你来回复制粘贴。高速路铺得越多、越顺畅,Plaud 就越不可替代。
与此同时,它还有个“智能飞轮”机制。每次使用,都会让它学到更多习惯和偏好,变得更懂你。用的人越多,它就越聪明,体验也越来越贴合。
从长期来看,功能单一的 Plaud 类产品,注定会像当年的 MP3 一样,只是智能化演进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品。
正如 Richard Sutton 在《痛苦的教训》中所说:历史上,通用方法总是能在人工智能领域胜出。模型越来越强,软件本身的附加值就会越来越低。Plaud 也必须不断进化,但最终能走到哪里,现在没人能给出答案。
真正的新一代 AI 硬件形态,还需要数年的探索。但在这段时间里,Plaud 仍有它的窗口:靠极致的体验和对场景的契合赢得当下。
对 Plaud 来说,这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终点在哪里,谁也无法预料。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乌鸦智能说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