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华人小伙,用AI给果树“体检”,拿下1.5亿融资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 来源:乌鸦智能说 作者:智能乌鸦 浏览量:12

AI已经开始对农业“动手”了。

上周,一家叫Orchard Robotics的AI果园机器人公司拿到了2200万美元的融资,相当于1.58亿人民币。

这公司做的业务很有意思,用AI给果树做“体检”。

简单来说,它们在拖拉机上装摄像头,每秒抓拍100张果树图像,然后AI实时分析每颗果实的大小、颜色和健康度。

这些数据会被上传到一个叫Orchard的云端软件里。它相当于是农场的“决策中枢”,会告诉种植者:哪片葡萄藤需要多施点肥,哪棵树该修剪,哪里需要疏果。

据说,这种检测的误差只有5%,比传统方式准2000倍。现在,Orchard已经在美国一些最大的苹果和葡萄农场中使用,并帮助了某大型果园提升亩产12.6%。

乌鸦君注意到,AI在农业领域跑得飞快,除了Orchard外,不少公司还拿到了大额融资,包括AI预测种子Inari(7.2亿美金)、AI基因预测BensonHill(超2亿美金)、AI除草机Ecorobotix(5200万美金)。

今天,跟着乌鸦君来看看这些藏在田间地头的AI应用。

/ 01 /

美国果农靠天吃饭?华人小伙用AI破了局

老外向来痴迷中国的田园风。李子柒捡栗子、摘柿子,滇西小哥采葡萄做菜,这类视频在海外动不动播放破千万,评论区常常淹没在羡慕声里。

美国自己就是农业巨头,为什么要羡慕中国的果蔬?

真相是:美国农业强在大规模机械化,巨型农场+卫星遥感适合大豆、玉米这类田地规整的主粮,但对付果蔬就非常吃力。

像葡萄、番茄这类果实形态复杂、成熟不一致、需手工采摘的作物,机器识别难、自动化成本高。所以,美国蔬果又少又贵。

Orchard Robotics创始人Charlie Wu谈到:“如果你不知道田里长了什么、能收多少,就很难精准施肥、用工、销售。”

而这,也正是AI农业正在破解的方向:通过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机器学习,像Orchard Robotics这样的公司正在实现更精细的作物监测、产量预测与田间管理。

Orchard Robotics的具体做法是:摄像头拍照片、收集数据、云端AI分析。

①FruitScope超高分辨率摄像头:可装载在现有拖拉机上,一边开车一边扫描每棵果树、每根藤蔓或植物的细节,重点关注单个果蔬;其相机系统每秒可捕获约100张图像,可拍摄数百万张图像;

图片

▲装载AI摄像头巡视

②FruitScope Vault记录系统:对捕获的图像进行处理,以识别单个水果,可用GPS绘制果实数量和树木大小,AI实时分析单个果实的大小、颜色、健康状态;

图片

图片

▲单个果实识别&标记健康状况

③FruitScope OS云平台:数据直传云端,显示果园果实大小分布的图表和图形,显示树木健康状况,辅助如灌水、施肥、修剪、间伐决策。可跟踪单个/多个季节里数千万株植物的成长。

图片

▲云端数据

创始人Wu坦露创业受中国苹果种植户的祖辈影响,可以说是体现了中国人对种菜有着刻在DNA里的热情。在康奈尔大学攻读计算机期间,他发现美国农场还在靠人工抽样猜产量(仅检查0.01%的作物,用来预估数百万美元的产销计划),于是他果断辍学创业,把AI视觉带进田间地头。

另外,康奈尔大学以计算机、AI和农业课程而闻名,这段求学经历也帮助Wu了解在图像分辨率、模型推理、校准、泛化方面什么是可行的。

图片

▲Charlie Wu

Orchard Robotics后续将推出Canary 决策系统。据介绍,Canary的AI从数百万棵树及其结果中学习,将通过分析田间作物实时情况,让种植者提前掌握产量,精准管控各流程,如修剪、喷洒、灌溉、雇用、收获、营销和销售、分配作物等等,并提前锁定供应链下游。

Orchard Robotics从一开始的苹果与葡萄,到现在已扩展到蓝莓、樱桃、杏仁、柑橘等作物,覆盖美国多家大型果园。

农业科技从来不是容易的生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信任周期太长。农户现金流季节性强,机器买了要用十年,地里的结果得等一季,客户付款还得看收成。对于他们,必须拿出省水、省药、增产这种真金白银的回报证据才行。

Orchard的策略很清晰:硬件走量,软件吃肉。具体来说,他们的车载摄像头是按成本价,一次性出售或租赁,靠后续按英亩/作物周期收订阅费。

ROI对照图就是最强销售工具,Orchard Robotics给出对照图:

用并排田块把“AI指导vs传统抽样”做成柱状图,AI预测误差≤±5%,远超人工抽样20%~30%的偏差。另外,搭载AI摄像头的农用车可省下巡检成本,提早发现弱势树,精准定点施肥、打药,以提高亩产。

客户报告称,某商业果园采用他们的产品后,亩产提高12.6%。对大型果园来说,几个点的提升就意味着几十万美元的利润差距。

/ 02 /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从“看天吃饭”到“用数据种地”,AI农业逐渐告别“粗放模式”。AI不仅能够精准预测产量、识别病虫害,还可能自动安排浇水施肥、机器人采摘——相当于给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加“机械手”。

接下来,我们再看9个AI农业工具案例。

(1)AI作物生长监测“笛卡尔实验室”

该公司把全球卫星“照片”变成产量预报:把光学、多光谱、高光谱和雷达影像,跟天气、土壤等数据叠在一起,用AI算亩产和异常地块。先花大钱把原始卫星数据洗成“能直接用的”干净图层,再喂给模型输出植被指数、产量预测和热点警报。最新估算年收入约1220万美元/年。

笛卡尔实验室于2024年10月被加拿大地球观测公司EarthDaily Analytics收购。

(2)AI作物生长监测Prospera Technologies(以色列)

温室里装摄像头,AI 24小时“盯梢”:看虫、看病、看缺水、看缺肥,实时把灌溉处方发到喷灌机。模型得学会在不同作物、不同光照和气候下分辨叶色、叶形。

(3)AI除草机Ecorobotix(瑞士)

除草机器人只给杂草打针:机载摄像头和多光谱眼当场认出谁是草,立刻微喷一滴药,官方数据省药40%,庄稼还能多收5–10%。不管太阳角度怎么变、土壤颜色多杂、苗高苗矮,都不能看走眼;底盘还得能爬坡、认路、扛一整天。最新一轮募资5200万美元,用于全球扩张。

图片

(4)AI除草机Blue River Technology

该公司主打AI除草喷头。拖拉机装着“看见就喷”的智能喷头:边走边拍,AI瞬间分出庄稼和杂草,给杂草点喷药,不管局限于光线亮、土面反光、苗长势等条件。

(5)AI采摘机器人Four Growers

公司主打自动采摘番茄的温室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机器人先用机器视觉把整串番茄扫成3D图,再用AI看颜色、纹路和形状判断熟不熟,然后算出不碰伤果子的路线去摘。最难的是,叶子挡、棚膜反光,还要在0.3秒内做完所有判断。

这家公司2024年11月拿到A轮900万美元,由Basset Capital领投,YC参投,以扩大其旗舰机器人GR-100的生产规模。

(6)AI拍照识别病虫害Plantix(德国)

这家公司开发的手机APP PEAT一张秒诊病虫害。AI对图像中的气象、土壤情况进行标注,能解析出“叶片斑点”现象背后的病虫害、营养不良等问题,给出倒推肥料或农药配方的建议。

模型先“吃”了5000万张农民上传的照片,把地点、作物种类、生长阶段都一起学进去,等到准确率超过90%才正式发布给用户用,而且会越用越聪明。CBInsights口径累计融资1570万美元。

图片

(7)天气助手aWhere

把天气数据变成产量预报:把气温、降雨、霜冻、风速等历史和实时气象信息,跟作物长势、产量记录一起喂给时间序列模型,画出天气风险地图和产量供需预估,主要卖给贸易商、保险公司和食品供应链。

(8)AI基因编辑优化种子模型Inari Agriculture

先让AI“算”出哪几个基因该剪,再使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把育种周期搬到芯片里预演:电脑设计→实验室验证→田间迭代,目标是用更少水、肥换更高产量。2025年1月,刚拿1.44亿美元,总融资超7.2亿,估值21.7亿;2023年收入1.12亿美元,来自授权费和里程碑款。

(9)AI基因组学模型Benson Hill

用AI给种子“配餐”:把基因组、田间表现和气候数据一起算,快速挑出高蛋白大豆、高产玉米的杂交组合,育种时间砍一半。客户可买品种授权,也可直接买原料。2024年前9个月收入8900万美元,仍亏损,9月底账上现金只剩1440万美元。

/ 03 /

总结

从目前看,AI对农业的改造主要分为三种路径:

第一种,数据与感知层如AI巡视摄像头Orchard Robotics、笛卡尔实验室,如同农业的“眼睛”,负责采集多源数据。

第二种,决策与执行层,将数据转化为精准的农事操作,是农业的“智能手脚”。

第三种,是在价值链与上游创新层,如Inari、BensonHill等,聚焦种子改良与供应链优化。

最终,可能形成一个类似“端-管-云”的农业OS,而像单点产品如AI视觉分析类,可能会被边缘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乌鸦智能说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

0 0 0
有话要说  人讨论    12 人阅读
发表

游客

这位投稿者太神秘了,什么都没留下~

超天才网©2017 www.supergenius.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法律声明| 关于我们| 评论互动

超天才网©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09005826号 京ICP证130304号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