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政策左右摇摆,商家们都不想在此时报价冒险!
2025年4月,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超300家档口暂停CPU、显卡等热门芯片报价,近百家中小商家临时歇业。
早在2024年底,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就突然调整《19CFR》第152.103条,将"流片环节"明确纳入原产地判定标准,导致所有在美国本土完成流片的芯片,进入中国时关税税率从原来的3%飙升至21%。
而在现在的关税风暴下,芯片的关税率恐怕只会涨得更猛。商家们只能继续观望市场,这种集体观望情绪导致市场流动性几近冻结。
深圳华强北电子商会的抽样调查显示,78%的商家认为关税波动是当前最大经营风险。
某从业15年的资深经销商坦言:"2018年贸易战时期也有过涨价,但这次政策变化更精准,直接打击美国原产芯片。我们现在不敢轻易进货,手里的库存要按客户订单量分批释放,生怕砸在手里。"
所以,芯片中小商家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关税风暴下,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格局正在重塑
美国出招,中国猛烈回击。去“美”化正在加速。
中国海关总署同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实施细则,明确将"集成电路的实质性改变标准"界定为"流片环节所在地"。
这一规则让美国IDM企业遭受重创。德州仪器在达拉斯工厂生产的模拟芯片,关税成本占比从5%跃升至25%,迫使该公司不得不将部分产能转移至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工厂。
中国商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非美代工厂商。
台积电南京12nm产线利用率从2024年的70%提升至2025年Q1的95%,中芯国际北京14nm产线更是满负荷运转。
这种产能转移催生了新的贸易路径:美国原产芯片经第三地封装后再进入中国市场,香港电子元器件贸易商的转口业务量激增。
终端消费市场感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
在手机维修领域,美国原产芯片受关税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剧烈,致使更换美国原产的射频前端芯片成本大幅攀升。这使得消费者在面临手机维修时,决策更为谨慎。
华为、小米等主流品牌售后部门反馈,高额的维修成本让众多消费者放弃官方售后,转而寻求第三方维修渠道,或者搁置维修,导致手机维修行业格局发生变化。
第三方维修市场虽迎来业务增长,但乱象丛生,部分商家以次充好,甚至使用来源不明芯片,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与手机使用安全,也催生了“芯片翻新”这类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产业。
在工业控制领域,西门子PLC模块因核心芯片涨价,给国内中小制造企业带来沉重压力。
企业在推进自动化改造进程中,原本就需大量资金投入,核心芯片成本的增加使资金预算愈发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分化正在加剧:高端消费电子(如4K显卡、服务器CPU)领域,因其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长期被少数国际巨头垄断。在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下,供应受限使得价格一路飙升。
而中低端MCU芯片市场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意法半导体的STM32F103系列芯片,因流片地在法国,受当前关税政策影响较小,价格稳定。
这种价差效应,正在加速下游企业的供应链"去美化"进程。
美国是“定时炸弹”,
国产替代太必要了!
如果芯片无法找到国产替代,美国将可以为所欲为。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测算,若车规级芯片断供,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将减少百万辆,相关产业损失亦超千亿元。
更严重的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芯片"后门"风险不容忽视。某省级政务云平台检测发现,其使用的美国原产芯片中,存在未公开的调试接口,可能导致数据泄露。
芯片是如此重要,国产替代早已经从市场选择演变为国家安全的必选项。
为什么美国要对中国乱加关税呢?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通过关税和出口管制构建的"技术铁幕",实质是对中国科技崛起的系统性遏制。
2024年美国商务部将12家中国AI芯片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试图通过切断技术供应链延缓中国技术进步。
这种"新冷战"思维下,国产替代不仅是产业升级的路径,更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底线。
正如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所言:"美国越是封锁,我们的'中国芯'就越争气——当年断供GPS,我们有了北斗;断供光刻机,我们正在突破28nm瓶颈。"
此外,美国加征关税的本质是维护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数据,2024年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达33%,在AI芯片、存储芯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直接威胁到美国的技术优势。
这种技术追赶引发美国的战略焦虑,关税成为其遏制中国科技崛起的"非对称武器"。
当然,美国关税政策也企图将中国从全球的半导体供应链踢走。
通过对中国产品维持高关税,美国同时给予越南、墨西哥等"友好国家"关税优惠,比如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向本土及盟友半导体企业提供527亿美元补贴。
这种"关税大棒+补贴胡萝卜"的组合拳,暴露了美国产业政策的双重标准本质。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正试图通过关税政策将盟友捆绑在其技术联盟中,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半导体领域与中国的脱钩,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关税政策造成的隐性压力。
我们走过的每一步,
都在为中国芯片的未来铺路!
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本质是文明形态的较量。
美国的技术霸权建立在全球化分工和知识产权垄断之上,而中国的国产替代战略则试图构建一种"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新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既不同于美国的"技术霸权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进口替代",而是通过技术自主实现产业链安全,通过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比如,华为的昇腾AI芯片在性能上超越国际竞品的同时,仍与全球开发者共享MindSpore开源框架;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也为国际客户提供代工服务。
这种"自主而不封闭、开放而不依赖"的发展路径,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华强北电子市场的封库存事件,既是中美芯片博弈的微观缩影,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破茧重生的历史注脚。
当关税壁垒竖起时,我们看到的不是退缩,而是寒武纪在AI芯片领域的生态破局,华为在系统级封装的技术创新,以及整个产业链在设备、材料、封测环节的集体突破。
这些努力正在改写全球半导体的竞争格局。2024 年中国芯片设计行业的销售总额预计达到 646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1.9%。同年,中国半导体制造产能占全球 19%,同比增长 4 个百分点。
关税带来的阵痛,终将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
大基金三期的3440亿元资本赋能,华为每年投入研发的1600亿元资金(2024年数据),以及数万半导体从业人员的日夜攻坚,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网络。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华强北的暂时寂静,恰是产业变革前夜的宁静。
当国产芯片真正实现从"能用"到"好用",从"替代"到"引领",那些曾经的封锁与制裁,都将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注脚。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竞赛,而是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构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抉择,更是人类文明在技术裂变时代寻找新平衡的集体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财经三分钟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