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改革的希望一直立足于措辞的细微变化上。2013年底的一次党内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宣布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之前的官方说辞中,市场仅起到“基础性作用”。虽然用词的调整微乎其微,但这已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希望:中国将放松对商业、贸易和金融的管控。
本周,中国股市的暴跌给这种希望以沉重一击。截至7月7日收盘时,沪深两市2774只上市股票中超过90%停牌或跌停。股市在不到一个月里下跌了三分之一,市值蒸发3.5万亿美元,超过印度股市的总市值。然而,比起股价暴跌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政府多次疯狂阻止股市抛售的尝试。
此次市场混乱是中国领导人经济政策的第一次重大缺陷。政府官员多次拙劣的救市尝试只让事态越发糟糕。现在的危险是党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加剧中国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
红旗飘飘
第一个错误常由中国的悲观主义者所犯,他们认为市场暴跌预示着经济崩溃。这非常不可能。股市的确在几周内下跌了三分之一,但也只是回落至今年3月的水平,一年内仍上涨了75%。
在这出大戏中被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股市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仍小得惊人。流通股的市值,即可交易量,只占GDP的约三分之一,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超过100%。家庭金融资产不足15%流入股市,这是为何股价飙升时并未提振消费,而大跌时也不会损害消费。许多股票是融资买入,一旦强制平仓,政府就无力阻止暴跌。但是,这类融资并非系统性风险,它只占银行总资产的约1.5%。经济依然坚实,增长虽在放缓,但已经企稳。长期沉寂的房地产市场也在抬头。货币市场利率稳定在低位,表明银行系统波澜不惊。
公平地说,中国政府官员知道这一点。麻烦的是他们不太愿意接受导致经济不稳定的两个基本原因:市场结构和中国敏感脆弱的政治。下面逐一分析。
从2014年中到今年6月初,为创业公司所设的创业板市值增长了超过三倍。市场的这种狂热一部分源于市场的运作方式。监管机构作为IPO的把关人,实际上决定了哪些公司能够在何时以什么价格上市。因为政府原先对IPO放闸很慢,那些有幸抢先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就成为了融资工具。投资者知道资本可以用来购买排着长队等待上市的公司,因而抬高股价。所以,做木地板的公司经过重新包装,变成了在线游戏开发商,烟火生产商摇身一变,成了P2P贷款公司,诸如此类的变身有数十例。很快,创业板市盈率已达147倍,堪比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纳斯达克。
中国受压抑的金融系统使资金涌入股市,助长了更多泡沫。由于监管限制,银行的存款利率远低于预期水平,而中国尚未开发出其他可供储蓄者投资的替代渠道。对高收益的追求在过去十年已经掀起数轮投资风潮,从房地产、邮票到绿豆、大蒜和茶叶。虽然放开国外市场投资和利率管制的各项举措大方向正确,但进展缓慢。2015年股票市场的泡沫正如2007年一样大,而07年是中国最近一次牛市的顶峰。
如果经济稳定性不存在危险,那么对干预的最好解释就是政治。当股市飙升时,媒体为牛市欢呼庆贺,表达对习李政府经济改革的认可。那么现在股市大跌,监管部门就想要为领导挽回颜面。
不仅是动机不纯,干预本身就不明智。在通胀如此低位之时降息拉动经济尚可接受,但其他措施就不是如此了:监管机构限制抛售;社保基金承诺购买更多股票;政府暂停IPO;在央行资金支持下,多家券商组建基金购入股票。
正如中国政府不相信市场一样,它也误解了市场。如此拙劣的救市表明股市已失控,如果救援成功,购买股票将成为稳赚不赔的单向押注,这将进一步吹大泡沫。人们对于中国的统治总有一种错觉,认为尽管有诸多缺点,能力卓著的技术官员仍能掌控局势。但这些官员在面对市场动荡时的坏运气点明了更加令人不安的事实。
中国不是第一个试图救市的国家。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央行等曾在股市暴跌后买入股票并降息,以求振奋遭受重创的投资者。但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市场对股市估值过高后出现调整已有预期,但它在过去十天里还是张皇失措。它的连番救市轰炸并没能安抚投资者,反而成了绝望的歇斯底里。
加快步伐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长路漫漫,危机四伏。中国迄今都妥善应对。但是在金融市场,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历了本周的混乱之后,中国必须意识到部分的自由化给了投资者不当激励,也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不能放慢脚步,更不能走回头路,那将是最危险的道路。相反,本周真正的教训是中国必须让市场说了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经济学人》2015年7月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