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文3919字,中关村大河资本合伙人李荣阁在2018年3月24日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生态(北京)高峰论坛现场的演讲实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主持人张杰:好,谢谢!接下来有请我们的中文演讲专家,他来自中关村大河资本,李荣阁是中关村大河资本的合伙人,主要负责金融科技方向的项目以及大河体系的投后管理及生态系统,包括中关村U30、中加联合创业营、大河理光创新加速器等,我们有请这个只会讲中文的投资专家上台演讲,他讲的题目是《传统VC眼中的区块链行业投资机会》,好,请大家掌声欢迎!
李荣阁:很高兴今天能够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区块链领域的投资感悟,前面几位专家讲的都比较烧脑,吕总讲的技术很深,Dustin和TN Lee两位讲的是英文,估计大家听的比较累,我感觉还行,因为基本都没听懂。我觉得我讲的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话题,因为现在这个时点说区块链的投资机会不会有太大压力,3月8号以来市场行情一直不太好,大部分相关投资人、机构会认为这个低谷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说的内容,大家估计也就是听听,这个时间点重仓投资区块链的,应该是有独立判断理念或有信仰的,他们也不会受到我说的内容的影响。所以说我要说的在今天这个会上是相对轻松的话题。
先简单说一下目前大的趋势吧,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两张图,区块链行业的Gartner曲线。大河创投在国内传统投资机构中,算是比较早接触到区块链这个领域的,我们最早的时候在2015投资了一个硅谷的区块链项目,那时候对区块链的认知和了解都比较浅。2016年7月,大河投资了网录科技,也是从那个时点开始真正关注区块链领域。2016年也可以算是国内VC机构对区块链的加强认知的时点,我们投了网录科技后,原来认识的一些机构也会找我们交流这个领域的问题,包括行业发展、判断逻辑等,所以我们觉得2016年整体来说,区块链行业在传统投资圈是一个持续加热的过程。
后来,到了2016年底和2017年年初的时候,我们感觉这个热度有所降低。2016年初开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预期和项目不断升温,跨境支付等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很多投资机构和团队在思考,基于“区块链+”的应用会不会复制当年“互联网+”的过程,大量伟大的公司会不会正在崛起?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机制和共识机制,带给大家很多想象空间,似乎我们身边的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机会用区块链赋能提升,这个期间也出现了很多区块链创业公司。
到了2016年底,大家对区块链领域的认知又趋于冷静。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区块链应用项目都没有实现规模化的应用落地。很多机构包括政府都很重视区块链技术,做了很多POC,但真正大规模的商业落地却基本没有,根本原因我觉得还是部署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关系。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进行技术改造或流程变革的动力是,通过变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所获得的收益要高于系统的部署成本。但区块链技术本身还在完善中,真正合适的场景有限;同时,在把区块链系统与实体经济结合时,要对原有的大量数据进行数字化和上链,期间可能需要改变现有人员的工作习惯和流程,甚至调整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系统真正运转起来的难度比较大;同时当时大家对区块链的认知还在科普阶段,区块链的增信作用还需要扩大认知基础,因此当时做功能验证和系统测试的多,真正落地的很少。所以,那个时间投资圈对区块链的认知出现了降温,大家判断项目估值会考虑项目的预期收入、利润等指标。
到了2017年4、5月份的时候,区块链公司的ICO方式融资开始得到更多的应用,比较有标志性的应该是小蚁估值的大涨,那个阶段很多项目创造了财富奇迹。从投资机构的感觉就是,当和项目要商业计划书或者要去尽调时,项目方经常不太配合,并且很短的时间内项目方就明确表示没有投资额度了。然后,可能几周或者一两个月之后,项目上交易所了,项目估值快速上涨,那个阶段确实包括我们在内,很多传统VC机构有焦虑感,一直以来的对项目的判断逻辑受到了挑战,大家也在去适应和调整。之后的情况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包括9月4日的那次调整,针对区块链领域的投资也有很大波动,但整体是升温的趋势。期间越来越多的传统投资机构加入进来,然后近期很多项目估值大跌,破发甚至低于私募价格,泡沫在回落,大家对项目的判断也越来越趋于理性,也许有一天会和传统VC的价值判断逻辑进行结合。
区块链项目一类以做底层技术为主,一类以应用落地为主,由于近期大量资本的进入,做底层的项目会较快发展,做应用落地的项目可能会困难多一些,主要还是受目前区块链基础设施和技术标准的限制,以及部署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影响。同时很多行业也会存在向头部项目汇聚资源和资本的情况。
再说一下区块链项目在商业应用领域的落地。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互联网项目,很多线上+线下的项目,在更多的时候线下的资源会更重要。线上的打法会越来越接近,相对也容易复制,线下的能力和资源需要时间积累,相对瓶颈更高、更容易成为核心的竞争力。区块链由于开源特性,某一领域的区块链应用项目,项目的技术和商业逻辑可能也会越来越接近,所以对具体行业的深入理解和认知,会是应用落地更核心的竞争力。
对于区块链技术商业落地的项目,可以从下面两个角度做一个区分:第一类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产生的新的商业模式,类似数字资产及与之相关的交易所、资产管理等,这些在出现区块链技术之前,在现实经济中可能是不存在。
第二类是通过区块链技术与传统经济领域结合,提高了效率或降低了成本的商业模式;第二类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区块链本身的技术特性带来的这种赋能的效果。包括这种分布式存储、去信任和不对称加密的特性;第二,基于区块链体系在社群化的特性,改造消费者、生产者、受益者的生产关系,所带来的赋能,基于密码学建立人类共识机制,会对类似游戏、旅游、社交、分发等行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区块链技术与传统经济结合,我觉得可以分成“区块链+”和“+区块链”。 “区块链+”可以指项目团队基于区块链设计了一个场景或模式,然后基于这种模式,在现实经济中实现落地。“+区块链”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的项目团队从传统的业务出发,基于其实对所在行业的深入了解,找到一个与区块链技术较好的结合点,并通过技术对原有的技术或商业模式进行升级。从整体判断来说,我觉得“+区块链”的项目相对更容易落地,能更快获得市场的认可。正如刚才提到的,基于区块链的打法可能会越来越接近,同时开源社区导致技术上也难以形成长期的壁垒,了解行业用户的真实需求是应用落地最核心的部分,同时,对于一下大的B端企业,区块链改变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更多的是改变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合作关系,在这种改造的真实落地是需要一个中心化的手段去推进的。
所以虽然说区块链技术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它的很多商业应用场景,是需要中心化的手段去推进,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不能篡改等特性的应用可能会更快落地。对于区块链技术商业落地,单纯的强调去中心化,本身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现实经济中大部分场景在现阶段去中心化是不现实的,智能合约目前也只能处理简单的因果关系,现实生活的合约远比数字世界复杂。像Uber或滴滴,它虽然做的是共享经济,但如果用区块链技术将中心化管理去掉,token可以解决激励问题,但对于恶意刷单、恶意差评、司乘纠纷等复杂关系很难处理,随来完成评判和处罚?这些都是需要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以及自我约束规范健全之后才能推进的。
说几个我觉得区块链技术相对比较容易落地的领域。首先是金融,区块链本身跟金融是结合的比较紧密的;咱们可以看到整个金融系统,集结了大量的精英人才,金融体系里面主要的工作就是实现资金端与资产端的最优配置,风控是核心,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衍生品。如果将区块链技术具有天然的特性以合适的方式应用到金融领域,将会提升整个金融行业的效率,降低成本。支付、票据等本身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方向更容易优先落地。
其次,类似供应链领域,存在多方主体信用等级不同的情况,例如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拥有较高的信用背书,而他的合作单位可能是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较高,而用传统供应链金融系统将信用向第二级或第三级传导时,会产生较高的授信成本,而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向结合,形成信任度高的信用传递体系,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降低成本。其次,在最近兴起的物联网领域也会比较容易落地,物联网节点是天生的分布式结构,末端节点之间的交易结构是非常清晰的,比如分布式的太阳能节点,发电点和使用点之间的结算过程是相对清晰的,适合采用智能合约实现末端的链接和支付。
最后,结合传统VC判断项目的习惯,我觉得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判断区块链项目:第一是必要性。关注商业场景是不是有真实的市场需求?需求规模多大?这个需求是不是真的需要区块链技术?是否需要发token?
第二个是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包括技术如何落地,如何结合?如何获客、如何保持用户活跃度、如何建设管理社群?项目的收入和利润如何获得及竞争对手情况。
第三个是团队的特性。团队经历和能力项目需求是否匹配;团队的过往合作情况,临时搭建的团队成功率相对会低一些;然后就是针对区块链应用,团队的特有的特性,就是是否有信仰,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虚,但对于一个需要高度自律的新兴行业,还是非常中间重要的。此外,如果项目需要发token,如果找到真实用户,并把它们发展为投资人是很重要的,如果持有token的人都是以投资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使用者,后续社群和价值管理都会比较困难。
最后用李开复老师说过的这句话作为结尾“人们总是高估短期而低估长期科技能力”,我们相信区块链技术也会不断进化,并终将改变我们。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 区块链新金融实验室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