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已成为全球IT产业界的共识。据艾瑞咨询预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亿元,年复合增速约19.7%;同期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91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过50%。面对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潮,人人都在畅想这个即将到来的美丽新世界,然而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担忧。英国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及微软创始人兼慈善家比尔·盖茨均认为,“如果若干年后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终将成为人类的心头大患。”
人工智能被高估了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存在哪些误区?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何种阶段,未来将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机器比人类更智能,人类会被机器所统治么?过多的产业政策扶持和过早的资本流入,是否会扼制AI的创新、创造力呢?
针对以上问题,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原子智库独家专访了微软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院长李剑阁以及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等专家学者,全面解读人工智能的危与机。
1 如果机器比人类更聪明?
微软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英国牛津大学尼克·波斯特罗姆教授,他有一本书叫《Super Intelligence》,讲的是AI会变成Super Intelligence。但是事实上我的看法跟他不太一样,其实AI没有人是没有AI的,因为AI里面的算法、想法全部来自于人,但是人其实可以不要AI。
我们四五十年前计算机都没有,哪来的AI。我要讲的SI,事实上人的智慧、智能HI加上AI,真的以后会变成Super Intelligence。什么意思?其实这个有案可考。我们人跑得不够快,我们造了汽车,所以我们可以走得非常快。我们不会飞,我们造了飞机,可以把我们带上天,一样的。我们也能计算,只是我们算得没有那么快,有时候还会算错,我们就发明计算机,加上我们的算法和计算机的结合,AI加上HI,能够让我们的人将来可以做我们今天想象不到的事,这个叫做Super Intelligence。
特别是我们最了不起的东西叫做创新、创造,创新力、创造力,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古今中外我们知道最好的方法叫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大胆假设创造力来自于我们人,用计算机好好小心去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反复修改我们的假设,修改我们的想法,最后就会造出新的东西。将来社会真的一定有Super Intelligence,但是那是因为HI+AI所达到的。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院长李剑阁
AI的发展已经有61年的历史,在这61年当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为什么经历了两个冬天?就是人工智能受计算机的速度和容量的影响,人工智能的进展遇到了瓶颈,计算机跟不上了,所以就会停顿下来。等到计算机不断往前发展,然后人工智能又迎来了春天。但是再发展走得比较快的时候,如果计算机跟不上,又会停止。
61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两个冬天,未来会不会有冬天,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工智能的运用将来会非常广泛。这次形成热潮就是因为AlphaGo,已经战胜了所有人类棋手,可见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的智慧已经实现了。前不久我有一个讲话,人类的智慧HI+人工智能AI=超级智能SI,就是说超级智能将来还是人类所掌握的,不会成为人类的敌人,永远是人类的工具,所以我对人工智能发展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如果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是不是人类就不存在了,遍地都是机器人了?我认为有点像2000年以前IT领域专家说有“千年虫”,结果没出现,所以这种担忧提前有预防是很好的,但是我认为是不会出现的。
2 如果一个机器人代表一个市长...
微软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我想技术的进展,有人叫取代,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是说职场会产生一些变化。有一些旧的职位会被取代,有一些新的职位会被产生出来。比如说我们造汽车的时候,马夫就被取代了,还有电话刚开始出来的时候需要接线生去接线,双方才能通,后来有了自动交换机以后,有些工作不需要了。这个不是只有AI的特色,我觉得这是一个科技发展必然的现象。讲到AI,未来有两种工作我觉得会让AI来做是非常有效率。
第一,我们不加思索就能够做的决定。比如说计算机视觉,我看到这个东西就是一个照相机,我看到那是一张椅子,我看到这是一个杯子,我看到这是一只狗,我看到这个就知道这个是我认识的人,我们完全不需要思索的。这种工作AI今天已经可以做得很好了,语音识别也是一样,我听到一个声音就知道这是什么声音,我看到一个字就知道是什么字,这些东西其实我们很乐意让机器去做。举个例子,我们今天有很多安检,包包一放,里面有没有带尖的东西,人可以去看很辛苦的,让机器去看,又有效率又不会喊累,与其说取代,还不如说我们很高兴机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你有一个闭环,虽然可以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但是你有闭环以后,一件事情你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做,这种事情让AI跟机器来做也很好。举个例子像工厂的流水线,如果等到机器流水线坏了,这时候打电话叫人家修,两三天派一个人到这边看了一下,做一些检测,可能要换某些零件、要做某些东西,又两天过去了,再回来又两三天。以后有了AI,有了物联网,机器运作的所有数据就实时传上云端。这时候可以做一个预防性的维修。这个机器觉得它快出事了,你赶快派一个人去,这样的话这些机器会一直运转,不会影响到生产力。
其实把这个用在人的身上也是类似的,我们人事实上都是生病了才去看医生,假如可以预防,还没有生病,快要生病的时候,就去看医生的话,那你的身体就会更健康。现在很多做穿戴式或者做检验,如果把身体的各种内部的特征,实时传到云端上。我举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理解,将来有可能在身体第一个癌细胞生长出来的时候,就知道马上去医院,这个东西在将来也一定会发生的。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院长李剑阁
现在是无法估量的,像AlphaGo这样的自我深度学习、反复博弈的算法,再加上未来海量数据的发展,将来它的应用前景不可估量,至少我个人认为在医疗方面就有很多的应用。比如内科门诊,因为一位最优秀的医生一辈子能看几万个病人,人工智能可以把全世界内科的案例输入电脑,显然会超过任何人的经验,因为医学很大程度是靠经验来做的。现在我看到已经有这种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够取代简单的功能,比如政府有一些简单的咨询。每个城市都有市长热线,有什么问题找市长,以后不要找市长,一个机器人可以代表一个市长,可以回答你任何问题,回答不了,再留下来问市长。这样的机器已经出现了,在有些国家准备把一些政府简单的咨询业务委托机器人。
3 AI的未来 让市场自己做主
微软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政府还是要替大多数人谋福利,在今天AI已经很热、资金很丰富的情况下,不需要为了AI而鼓励更多的东西。这些AI应用的加入,真的能够帮助大多数人的利益,比如把AI用在医疗,特别是普及医疗,让边远的地方的三甲、四甲医院能够得到一甲医院的治疗的话,我觉得鼓励不是因为AI,而是因为这件事情能够让社会大多数的人得到利益,这样的政策以及相关性的配套就很有意义。
另外一点AI或者高科技,很多说是冲撞既有的体制。比如说像滴滴、Uber,或者是说摩拜、ofo,乱放脚踏车在各个小区,这些例子就说一些规范还是需要有的、要去管理。因为政府的责任本来就是法律还有法规,能够把它定得很完善,让它能够产生的负面的东西降到最低,而且有一个公平的环境可以大家的创造力去竞争,最后还是为用户、为广大的民众谋福利的AI服务以及应用能够出头。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终身教授陈志武
根据以前的经验,(产业政策介入)会是一个灾难,最好政府不要介入,由市场自己去做。现在PE基金、VC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在中国这么多,包括很多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股权投资基金去扶持这些事,我觉得应该完全由市场来做这个事。由政府进一步指导或鼓励是多余的,只会把事情做得更糟糕。因为过去的经历,从鼓励太阳能、鼓励风能,还有其他可替代的、可再生的能源,结果把这些行业弄死了,没有办法再活下去的,所以千万不要再重复。
由政府推动的很多私募股权母基金作为例子,政府官员每次推出这种项目时都一再强调,这些私募股权基金不是去追求最高回报的,我们要扶持这些产业。没有想到正因为他们这个思路,就把本来最市场化的、最可以鼓励创新、创业的PE基金、VC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给搞砸了。
(PE、VC基金)这些行业之所以在美国一直对于催化创新创业起了非常高的作用,就是因为他们如果相信你做的这个创新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的话,你就不用担心没有钱花。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给我带来很高的回报,必须是有真金白银、有真货在里面的。
然而现在有中国的地方政府介入以后,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现在也变得不去看回报了,这样鼓励很多创业的人都去把产业政策和商业计划写得很漂亮,大家都去挖空心思怎么样骗到钱,而不是把心思都放在把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创业做得越精越细、最大化,成功的概率不是把心思放在这上面。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千万不要介入,政府一介入的话,把整个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其他一些新的概念、新的领域的整个激励架构给扭曲了,把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人的精力都转移到他们不该花精力去做的事情上面。所以千万不要有政府来介入。
4 资本过多过早流入 是否会扼杀AI创造力?
微软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资本很多可以鼓励更多的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加入。另外一方面,也会让很多人因为钱的诱因,就盲目去投入这些行业。像单车这个事情,据说上海有40家,这种有点一窝蜂,大家又没有差异化,这样的事情其实对社会整体的资金运作也不见得是一个好事,这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我想历史上也告诉我们,最后还是要有创新,有差异化的东西,你才能够存活,最后很多人去做一件事情,可能最后也只少数几家能够做得成。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院长李剑阁
任何创新都是需要大量投入的,我知道BAT都在投AI。我认为发展初期不可能有一个规划,说只需要多少投资,只需要几家公司去投入,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市场竞争就是会出现重复的投资、重复的竞争,然后优胜劣汰,这样技术才能进步,这是不可规划的。
首先说投资人都想赚钱,但是投资人同时要做好赔钱的准备,所以叫风险投资。如果只想去赚钱,没有做好赔钱准备的话,就不要搞科技投资、不要搞创新投资,VC就是要冒风险的。当然我也看到有些高科技的人才由于工资太高,干两年把一辈子的钱就挣到了,他不干了,又被另一家挖去了,这是不利于科技发展的。我不赞成用这种高价互相挖墙脚的办法,而是设计一种与他终生收益挂钩的激励机制,这样他在一个地方踏踏实实地做,而且努力的程度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让他的科研成果和他一生的收入挂钩,而不是和他短期的收入挂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原子智库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