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技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不论是传统的电视机产业还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各类消费电子产品,显示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示技术一度是中国产业的痛点,与素有心脏病之称的发动机技术和芯片技术一样是中国工业体系“大而不强”的重要例证。
从显像管时代开始,中国在显示技术上就落后西方先进国家较多并且技术的自主程度低:中国的彩色显像管生产线主要是引进的,显像管合资企业也主要是外国企业主导。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不仅是建立各类产业部门,更重要的是完成产业技术上的追赶,使得自身具备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
正如在航空发动机和舰用燃气轮机等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的关键军事装备解决了心脏病问题,液晶面板生产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庞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初步解决了“缺芯少屏”问题中的一项,不再受制于人。
中国的液晶面板行业是从2000年后开始发展起来的,真正的高速发展时期是2009年以后。
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就从5%增长到5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国。
中国的企业为了发展液晶面板产业尝试了多种路径,最终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成功证明了独立自主才是发展的最佳方式。
液晶面板产业的技术引进及失败
中国发展液晶面板产业的第一次尝试是吉林彩晶项目。
1998年,吉林电子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以及其他几家公司从东芝和IBM的合资企业DTI引进了一条第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1999年10月在长春建成试产。
可惜的是,吉林彩晶项目最终未能达到量产阶段,中国企业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第一次努力就这样失败了。
吉林彩晶项目的失败是必然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1、引进的生产线技术十分落后,引进即落后。
液晶面板产业技术迭代十分迅速,吉林彩晶引进的这条生产线是DTI在1991年建成的旧生产线,在吉林彩晶引进的同时韩国的三星和LG已经开始进行5代线的建设了,引进项目的技术与先进水平差距太大。
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玻璃基本尺寸只有300mm×350mm,产品主要两种边缘化的10.4英寸和16.1英寸显示屏,而5代线的玻璃基本尺寸达到1000mm×1200mm,引进的生产线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
2、吉林彩晶没有形成技术能力
吉林彩晶并没有通过引进生产线形成技术能力,甚至连运营生产线的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通过消化吸收掌握技术、依靠自身的能力实现技术迭代、最终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这个项目建成后一直没能克服良率不高的瓶颈,连量产的阶段都没达到。
在吉林彩晶之后,通过引进技术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尝试还有上广电NEC、中电熊猫和深超科技等项目。
2002年上海广播电视工业集团(上广电)和日本NEC成立合资公司(股权占比分别是75%和25%)投资近100亿元从NEC引进一条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条TFT-LCD生产线,2004年10月8日在上广电投产。
上广电NEC液晶面板项目的技术来源是NEC公司,合资公司需要向 NEC购买相关的生产专利和技术,支付技术使用费。
但是上广电NEC公司没能通过技术引进发展起来,这条引进的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反而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
由于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拖累,上广电集团在2005~2007年连续三年亏损,亏损总额超过5亿元,2008 年再度亏损18亿元。
对液晶面板产业的投资失误,最终使得广电集团走到破产重组的境地。
中电熊猫进入液晶面板产业建成的第一条生产线是夏普转让的6代线,这条6代线是夏普2004年投产的全球第一条6代线,以生产26英寸、32英寸的中等尺寸液晶面板为主。
根据中电熊猫和夏普达成的协议,夏普不仅转让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技术以及设备给中电熊猫,而且还保证6代线的量产和产品良率。
中电熊猫首条液晶面板生产线的技术来源是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领先者夏普公司,技术实力显著高于上广电的技术来源方NEC公司。但即使有夏普的全力支持,中电熊猫液晶面板项目最后的命运也没比上广电的结局好多少!
中电熊猫的6代线于2011 年 5月份实现量产,到2012 年四季度达到设计产能。
但是中电熊猫的6代线在市场竞争中落败了:在中电熊猫的6代线投产时不仅全球面板供应过剩,而国内集中上马7代和8代线使得中电熊猫的6代线落后了,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为了在液晶面板产业的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中电熊猫继续建设了两条高世代生产线,技术来源仍然是依靠夏普:南京8.5代IGZO面板线和成都8.6代IGZO 面板线。
由于自身没有掌握技术,中电熊猫在建设这两条高世代生产线时不得不继续引进夏普的技术,导致成本偏高。
中电熊猫三条液晶生产线合计投资额超过710亿元,但是却长期亏损,最终不得不被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收购。
除了以上三个引进项目之外,深圳市政府国资委下属的深超科技投资公司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提供设备、厂房、技术和管理)也合资建设了一条5代线。
合资公司管理层全部为台湾人(富士康集团转调人员),技术人员也是从台湾液晶工业招募的。因此这条5代线实际上由富士康控制,最终也没有进一步发展。
京东方的成功发展
中国液晶面板产业的首次突破是京东方完成的。
2003年,京东方成功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面板业务,并立即着手在北京建设一条5代线,以“海外收购、国内建线”的方式形成了自主技术能力。
全球第一条5代线是韩国LG于2002年5月建成投产的,全球最早的两条6代线是夏普和LG于2004年建成投产的。虽然液晶面板产业的技术迭代十分迅速,但京东方计划建设的5代线并未落后国际领先企业太多。
2005年1月28日,京东方5代线生产的17英寸液晶显示屏首次交付国际客户;同年5月25日,京东方宣告5代线成功量产。
京东方5代线早期的发展遭遇了两个重大难题:融资问题和经营问题。
这两个问题几乎压垮了京东方,但这两个难题的成功解决使得京东方摸索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式,为后来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北京5代线的投资高达110亿元,京东方原本计划上市融资,但上市计划出现意外,最后被迫向银团贷款,贷款金额高达7.5亿美元。
除了银团贷款外,北京市政府也给京东方5 代线提供了28亿元的借款,使得京东方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能够顺利完成。
京东方的管理层后来向北京市政府提出把借款转为公司的股份,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京东方的债务负担,另一方面方便政府后期通过出售股票收回投资。
这种融资模式实际上就是京东方向地方政府定向增发股票,以此获得建设项目的资本金,使得项目建设摆脱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2006年京东方在成都建设4.5代线时首次使用了定向增发的融资模式,并且在合肥6代线建设时再度验证了这种融资模式的可行性,至此京东方扩张的融资问题解决了。
液晶面板产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液晶面板价格的波动十分剧烈,这深刻影响到了京东方盈利水平的波动。
当京东方的北京5代线于2005年10月开始量产时,液晶面板产业正好处于周期底部:这条线主打产品17英寸显示屏的市场价格在动工建线时还是每片300美元,但量产时每片价格却跌到150美元。
这是京东方在国内新建的第一条生产线,初期良品率不高,亏损难免,资金又短缺,日子很难过。2005年京东方的亏损总额达到近16亿元,2006年再度亏损了17亿元,5代线投产后的前两年亏损就高达33亿元。
亏损的压力逼迫京东方不断提高北京5代线的经营效率,京东方在良率和成本控制上也确实做到了最优,只是单一生产线的效率提高不足以抵销市场衰退的影响。
虽然困难重重,但京东方的努力并非一无所获:
京东方建成了一条5代线,成功掌握了液晶面板产业的技术,并通过成都4.5代线和合肥6代线的建设验证了其技术能力。
除此之外,北京5代线的经营效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标志着京东方运营能力的形成。
京东方内功已经炼成,扩张只差外部市场机会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京东方终于等来了扩张的机会!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各地政府都在寻找能够拉动需求的投资项目,而国内市场急需、投资金额巨大的液晶面板项目是难得的优质项目。
2009年8月31日,总投资规模达到280亿元的京东方8代线(后调整为8.5代线)在北京亦庄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
8.5代线是全球液晶面板产业仅次于夏普10代线的先进高世代生产线,韩国的三星和LG都没有建成多少,京东方一口气建设了4条8.5代线!
不仅如此,京东方还建设了2条10.5代线,这是中国液晶面板企业在技术上首次领先全球。
从2004年到2014年的11年间,京东方依靠自主融资,投资1400亿元建设了7条半导体显示器生产线,而其中的6条生产线及其将近1300亿元的投资发生在2008-2013年的6年间。
2015年后,京东方又继续建设了一条8.5代线和两条10.5代线,在高世代产能上达到了全球领先!
2020年,京东方收购了中电熊猫两条8.5代线,至此京东方拥有6条8.5代线和两条10.5代线,高端产能达到全球第一。
TCL华星光电的成功发展
TCL华星光电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方式既不是传统的自主研发或者引进技术,也不是像京东方那样通过收购获得技术,而是通过招募工程师获得技术的。
华星光电获得技术的这种方式前所未闻,最开始连他们自己都不信,但最终还是成功了!
为什么华星光电能够通过招募工程师团队获得液晶面板产业的技术?
因为液晶面板厂的生产设备都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液晶面板生产需要的主要材料如玻璃、偏光片等也都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这些是液晶面板产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液晶面板产业中有这样的说法:七成靠设备,三成靠经验,设备是液晶面板生产技术的主要载体。
材料也是液晶面板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三项材料的成本就占据了液晶面板80%的生产成本,而这些材料也大多是外部供应商提供的。
因此,液晶面板生产技术有相当部分来自设备供应商和材料供应商,这些技术都是可以通过购买获得。
液晶面板企业的技术体现在把这些设备组合起来,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把各种材料制成市场需要的各种面板产品。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液晶面板企业像一个大厨,厨房里的所有设备都是采购的,做菜的食材也都是采购的,大厨的技术是做菜。
因此华星光电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缺少的就是如何将这些设备组合起来进行生产的技术人才,而华星光电招聘的工程师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华星光电在当时之所以能够招募到大量的台湾工程师,客观因素是由于液晶周期导致台湾液晶面板企业亏损严重被迫合并重组,有大量的工程师失业。
华星光电招募的工程师主要来自台湾面板企业奇美,群创在合并奇美时作风非常强势,大量奇美的工程师被迫离开,听说华星正在招聘工程师都愿意过来。
到2010年3月,华星光电已经招到70多人,可以设计厂房了;2010年5月华星光电招到了100多名工程师,能够真正开展工作了
最后华星光电招聘到的台湾工程师达到200多人,此外还有大约20名韩国和少数日本的工程师。
从2010年3月到2011年8月,华星光电的第一条8.5代线仅用17.5个月建成。
2011年8月8日,华星点亮第一片面板,8.5代线正式投产,仅落后京东方约一周时间。
业界平均一年实现量产,而华星不到半年就量产——这充分证明了华星光电自主建线道路的成功。
随着华星T1项目的量产,2012年华星超越夏普成为全球第五大厂商,同时也是中国内地市场第二大液晶面板供应商,极大增强了国产厂商在面板行业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T1项目的成功建设和运营证明了华星光电发展路线的可行性,此后华星光电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大尺寸液晶面板上:
2013年11月,华星投资244亿元建设第二条8.5代线(T2项目)。2015年4月实现量产,凭借着26万片的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盈利水平最高的8.5代线,华星成为全球最高端的显示屏供应商之一。
2016年11月30日,华星投资400多亿元建设全球第一条11代生产线(T6项目),该产线是当时全球最高世代。11代线和8.5代线相比,生产的面板尺寸面积更大,主要是65英寸以上的超大液晶面板。
2018年11月,华星继续投资426.8亿元建设第二条11代线(T7项目),2020年11月11日开始量产。两条11代线的建成使得华星光坐稳了全球高端液晶面板供应商的地位。
2022年9月29日,TCL华星第8.6代氧化物半导体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广州T9项目)投产。TCL华星广州T9项目投资350亿元,月产能18万张玻璃基板,是国内首座专门生产高端IT产品及专业显示的液晶面板高世代产线。
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上,2014年9月TCL华星投资160亿元在武汉建设6代面板生产线(T3项目),开始进军中小尺寸面板市场。
此后,华星光电在武汉继续建设了T4和T5两座6代生产线,这些6代线主要聚焦于小尺寸的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和车载显示屏。
凭借多年前瞻性布局,TCL华星开辟了TV、IT、Mobile、商显四大业务赛道,构建了全尺寸、全品类、全形态产品应用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以并购苏州三星工厂的方式建立TCL华星苏州基地,是中国显示行业历史上产业升级的一座里程碑。
三星是显示行业巨头,苏州工厂是三星在中国投资的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也是国内首个外商投资控股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项目。
TCL华星对苏州三星的收购证明中国显示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显示产业的头部力量。
除了TCL华星光电外,惠科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
惠科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时间更晚,从2017年至2021年先后建成了4条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凭借这些生产线,惠科成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生产企业。
中国的液晶面板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液晶面板产业是一个技术迭代迅速的产业,要进入这样的产业面临的挑战是十分艰巨的。
要在一个技术快速迭代、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中生产下来,企业不仅要快速掌握技术,而且必须跟上产业技术迭代的步伐,否则直接就会被淘汰。
为什么中国液晶面板成功的企业都是掌握技术拥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企业,因为不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企业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了,市场竞争证明了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京东方收购的海外企业只有三条低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如果仅仅依靠这些生产线,京东方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很快就会被淘汰。
京东方完成收购之后,立即就在北京建设5代线,通过自主建线不仅获得了现代集团的技术能力,而且成功实现了技术的升级,组成了一支液晶面板产业完整的技术团队。
这支技术团队是京东方后期发展的基础,是京东方之所以取得成功而上广电NEC、中电熊猫之所以失败的根源。
除此之外,液晶面板产业技术迭代速度的放缓是中国液晶面板企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
从1991年到2009年,液晶面板生产线从1代升级到10代,这段时间是液晶面板产业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
随着2009年夏普10代线的建成,液晶面板产业在玻璃基板尺寸上的迭代基本结束,这给了追赶的中国企业机会。
TCL华星光电是2009年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华星光电建设的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就是8.5代线,这是当时具有竞争力的高世代生产线。
由于技术迭代速度放缓,华星光电的这条生产线至今都还在生产,而不会像吉林彩晶的1代线和上广电NEC的5代线那样没有竞争力很快被市场淘汰。
此外,液晶面板产业技术的成熟还影响到了韩国液晶面板企业对技术趋势的判断。
韩国的液晶面板双雄三星和LG都认为液晶显示技术将会被更先进的OLED技术取代,因此在2012年以后没有继续投资建设高世代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而是将投资重点转向OLED,台湾的液晶面板企业同样未能大规模建设高世代的产能。
由于日韩企业未能跟进,这使得液晶面板高世代产能基本被中国企业垄断:京东方在2009年后建成了4条8.5代线和2条10.5代线,华星光电建成了2条8.5代线和2条10.5代线,连最晚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惠科都建成了4条8.6代线.
大尺寸液晶面板的产能基本被中国企业垄断了,此后三星和LG将显示业务的重心持续转向OLED,三星在2022年基本退出了液晶面板业务。
中国发展液晶面板产业有哪些优势?
1、独立自主的信念
液晶面板产业发展的最大的经验就是必须掌握技术,企业必须拥有自主发展的能力。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的成功,上广电和中电熊猫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很早就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信念,因此中国存在大量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企业,这些企业,而市场竞争会证明这些企业的成功。
2、投资规模
液晶面板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一条8代线的投资需要300多亿元,一条10代线的投资需要400多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国内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金,有能力支持国内的企业进入这些资金密集型的产业。
从2003年到2020年,京东方的投资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华星光电在进入液晶面板产业的15年时间里累计投资超过2600亿元,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是一般国内无力支持的。
3、市场规模
中国发展液晶面板产业的另一个重大优势是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市场。
中国的电视机销量、智能手机销量规模都是全球第一,这些本身会带来大量的液晶面板需求。
除此之外,中国还是全球制造基地,出口的电视机和各类移动终端也是在中国制造的,这也会带来大量的需求。
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本土企业敢于投入巨资建立液晶面板生产线,使得国内企业有信心收回投资。为什么比韩国和台湾地区的液晶面板企业会止步于8代线,担心投资的回收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2011年,韩国液晶面板双雄三星和LG还是全球最大的两家液晶面板生产企业,韩国的两家企业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的份额还高达55%。
仅仅过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三星在2022年完全退出了液晶面板产业,而LG在出售广州8.5代生产线后,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将减少至5%以下。
与此相反,中国液晶面板双雄京东方和华星光取代了三星和LG的位置!
京东方全球液晶面板的市场份额超过25%,而华星光电在完成收购后市场份额也将增加至20%以上,中国液晶面板双雄的市场份额将超过50%。
当然韩国三星和LG并不是退出了半导体显示产业,而是放弃液晶面板技术转向OLED技术,韩国企业在OLED显示产业中仍然拥有领先优势。
中国的企业只是在液晶显示技术上超越了韩国,在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上中国企业当前仍然落后于韩国企业。
但是这种落后是暂时的,中国的液晶面板企业都在积极研发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中国在新型显示技术上不会受制于人。
产业链的安全,这是比投资回报更有价值的意义,这也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掌握技术的意义!
参考资料:
1、《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2、《制造大国崛起的半导体工业缩影》,方正证券。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 郭满天客户端,不代表超天才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投诉请联系删除。